被誤解的KK音標(3)

延續上一篇:  被誤解的KK音標(2)

-----------------

(NOTE: 這是回另一篇相關問題的回文,還需要修改。和「被誤解的KK音標(2)」最後提到的"happy tensing"有關 )

我打個比方。我們小學教的注音符號/標準國語,在實際生活中「真的」用那種標準國語講話的人比例有多少?
http://youtu.be/FdG2qtyMn00
(光是有捲舌的「是」....)
這和英語的差別是我們的教育部制定了單一/統一標準的「注音符號」(但是真的完全按照..比如課本/字典上標的注音「而且」是真的用標準國語來講話的人...恐怕很少),而英語(至少在美國)並沒有遵循單一標準。各家出版商在編字典時是按照當時實際念法/發音方式來記錄的,而這也算是一個問題所在(對台灣的習慣「單一標準(答案)」的learners來說)。

比如Merrian-Webster的紙本字典在前頭的附錄有說明他們記錄不同發音/口音的原則。美國不同地區(/族群)的發音方式/口音有差別,他們不會全部收納,而是按照他們自己訂的規則來記錄(比如只有少數地區/少數族群人所講的念法他們就不記錄)。

KK也是一樣。我們台灣所用的KK(以及單字用於標音標的依據)是出自:
1949年版本

只是一個很大的差別是KK(第一版)是1944年的書,換句話說2013年「現在的」美國主流講話方式/口音它當然無從得知,但是你問的easy(\i\, \I\)它書裡頭有說明,簡單說這也是不同口音/講話方式的問題:

換句話說即使是那當時的美國,像easy,happy 有人是念\I\(兩種),有人是念\i\。這書的作者選擇只收錄前者。事實上他們記錄的是他們認為是「好的」說話方式,也就是以當時的有受過良好教育/中上/上層社會的說話方式為主。參考「當時」的電影演員的(主流)說話方式:
(這其實很像台灣早期的電影配音的「標準國語」)
http://youtu.be/T3NU9Zk1L-k?t=2m18s
而這個字尾(非重音)的 \i\, \I\ 又牽涉到一個所謂 "happy tensing" 的念法轉變:
http://en.wikipedia.org/wiki/Happy_tensing#Happy-tensing
也因此「現在」的英美字典一般都標主流的(等同KK的)\i\。不過說實在的,在實際念的時候這個字尾(且非重音)的 \i\, \I\ 其實差別不是很大,只要你不去刻意念這尾音(所以才說非重音,因為實際情況本來就不是),那麼念出來的結果其實沒差別。比如我在美國講話時(至少是剛來的那幾年),我發的單字的音一直都是用以前在台灣學的KK(學校課本,以及文馨英漢辭典所標註的KK)來發音,我從來也沒碰過和我交談的美國人抱怨說聽不懂(反而還誇我發音很好)。我在美國住久後我也確實有按照美國人的實際發音方式做些細部調整,但是這如同我前頭講的,我也不會因此就感嘆說因為我以前學的是KK,所以我一直無法學會實際美國人的說話方式,至少對我來說有了以前在台灣學的好的KK根柢,我在來美國後在發音調整上並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現在的字典很多有真人發音,那麼就多聽,自己調整。另外就是YouTube上有一個關於區分 \i\, \I\ 的(現代美式英語)念法差別的一個很好的教材:
http://youtu.be/3dasuQ9u8i0

總之就是如果你不會死硬的照著國小時老師教的注音符號的方式來講中文,那麼英文自然也不需要死硬的照著台灣的KK教材教的\i\或是\I\來發音。多聽實際的(比如美國人的)說話方式/口音,久了你自然就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