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ration ship 香魔

大概國中時吧,我常讀報上的連載小說。那時是學生自己帶便當到學校。中午吃便當時有次突然瞄到包便當的報紙有好看的故事,之後就是每天吃便當配看報紙。其中有兩個連載小說我印象很深刻。一個是香魔。另一個是分成三個部份的科幻連載。

來美國幾年後有次我在逛書局時突然在書架上看到一本書名是 Perfume 的小說,我想說不會這麼巧吧,把書拿來翻看一下內容,果然是國中時讀的香魔。這真的是出乎意料之外,因為我剛讀香魔時雖然有感覺作者應該不是台灣人,只是這副刊上沒有清楚標明這是翻自外文的小說,所以我也沒想太多。而這也讓我開始想到其它的連載小說應該也是翻譯作品。

Perfume 是法國小說,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已經拍了同名的電影,快上映了,所以原小說也趁這熱潮出英文翻譯本。一陣子後我附近的圖書館也進了電子書。可惜,我到現在還沒讀。

至於那個科幻連載小說,畢竟我只是猜測它可能也是翻譯自外文小說,很有可能是英文(因為小說第一部分有相當的篇幅描述的是美國的大城市),很多年前我開始每隔個幾年就用關鍵字查網路:science fiction novels, generation ship, Centauri, …… 可惜一直沒找到。今晚心血來潮又查了一次,似乎查到了:
The Exiles Trilogy: Exiled from Earth (1971), Flight of Exiles (1972), End of Exile (1975) by Ben Bova

我看了幾個關於這三本小說書介的網頁,有些敘述不大像,有些則符合我的印象。幸好 Boston Public Library 有電子書,先借來看再說。


現在是 99% 確定就是這三本。還沒讀到我有印象的部分,且主角的背景和我記得的有差,但是第一本小說前頭的一些非主要情節倒是喚起我的記憶。除非我是在別的地方讀到類似情節,不然真的可以肯定我找到了。


第一本沒出現我特別有印象的情節,但是第二本的故事走向倒是很像。還是有可能是這三本…….。就算不是,這系列小說還算是精彩。


第二本越讀越像,我開始懷疑是當初的翻譯自己多加元素,還是因為不懂某些字,為了讓翻譯通順所以多加了原著沒有的說明…..。第二本讀完,實在是太像了。


第三本如果出現我最有印象的情節和關鍵科技,那麼就能確定是這三本。


沒錯,就是這三本。第三本我最有印象的情節、人物、故事走向和關鍵科技都出現了。第三本還分成 Book 1 和 Book 2。

最讓我感到奇怪的(也是讓我懷疑找錯小說的理由)是當初讀的中文翻譯連載,第一部小說出現了造型像飛碟的飛行器(或是能像飛碟那樣垂直升降的飛行器),我記得連載還特別寫了反重力(大約是「新發明的反重力引擎」或是「新發現的控制重力的方法」這樣的敘述)。但是原小說根本沒這科技和敘述,唯一接近的是一個能垂直起飛和降落的噴射機,和 'copter (helicopter)。因為原著沒這情節和敘述,有一度我懷疑該不會找錯小說了。

中文連載的第一部小說還有其它和原著不符合的地方。連載說是把罪犯送到太空站/衛星,但是原著是科學家,他們沒有犯罪也沒有被捕(官方口頭說不是逮捕),只是被強迫離開地球。還有就是後頭的一處高潮戲,我的印象是主角被救的地點是在美國一個大城市一個類似大型體育場,但是小說寫的是在太平洋一個小島,主角是在一棟豪宅裡頭的一處房間。連載說太空站/衛星是球形,但是原著寫的是偏平面的很多層的輪狀。之前多次搜尋時,球形也是我用的關鍵字之一。最近幾次的搜尋我略掉這關鍵字,終於被我找到了。

 

飛石傳單

前一陣子開車回家時在車道上看到如照片的「那個」。因為那天是市政府收垃圾的日子,一開始我以為是從垃圾桶掉出來垃圾。下車後走近一看,原來是廣告傳單。看樣子投廣告的人想省麻煩,他這樣子預先準備的話,一來可以直接從車內把廣告丟出去,二來塑膠袋裡頭有石塊,這樣子可以預防廣告被風吹走,塑膠袋也可以防雨。

台灣地震新聞

看晨間新聞時看到國旗,我在想,會不會有人去抗議。電視台的網路新聞影片是攝影棚的另個地方,還是可以看到後方螢幕有國旗。


 

Can you speak slowly?

我在一個老美朋友家。他在講電話,我在一旁聽他講話的內容知道他是在回答他的醫療保險的問卷調查。一陣子後我突然聽到 ……

“Can you speak slowly?”
“I’m not hearing too well on this phone …” (我開始一臉狐疑)
“Say that again? Slowly.”

我覺得奇怪是因為我前一陣子才幫他解決電話問題。他用的是網路電話,買一個小裝置,付個便宜的年費,後來因為電話出現雜音,且通話音質也不怎麼好,於是他找我幫忙修修看。細節略過,總之他換了新的裝置,接通後雜音沒了,音質也有改善。這時候我聽到他跟對方說他的電話聽不清楚,我就覺得很奇怪,不知道電話哪裡又出問題。

他講完電話後他自己過來跟我解釋。原來是因為對方的美國南方口音太重,他很難懂,但是他又不好意思直說,於是用電話當藉口,要求對方一個一個字慢慢說。他還說,其實美國南方白人女士的口音很好聽。於是我問他,那剛剛跟他說話的是……(這我就不多說了)

 

Tax Return

 https://www.britannica.com/dictionary/return

2 return /rɪˈtɚn/ noun
8 [count] : a report that you send to the government about the money that you have earned and the taxes that you have paid in one year
• He has copies of his returns for the last 15 years.
• We filed our (income) tax return. [=we sent our tax return to the government]
• He filed his 2007 tax return in February of 2008.

報稅的英文說法,比如上頭字典的第二個和第三個例句:“We filed our tax return”,“He filed his 2007 tax return in February of 2008” 。這說法主要是在表達將完成好的報稅表格文件送到政府稅捐單位,如同上頭第二個例句的白話說明“=we sent … to the government”。在美國,過去的話主要是郵寄,現在的話可以用網路上傳。

日常的話另外還可以這樣子說:“Did you do your taxes?” 或是這個好玩的:“I’ll do your taxes…. Kevin the Tax Man.”
https://getyarn.io/yarn-clip/d0935cf8-c704-4090-b8d2-93acf9768af7
這個“do taxes” 表達的是報稅時最煩人的填報稅表格以及所有相關的收集報稅文件的文書過程部份。

在美國的報稅季節還有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這時候會在一些大型賣場超市之類的進駐的報稅攤位。還有一間有時會在小型的購物商場可以看到的連鎖報稅公司,他們的店面只在這幾個月間營業,平常的話就空在那裡養蚊子。

 


*  *  *

現在是美國的報稅季節。在線上華人社團三不五時會有人哀號初次報稅覺得很難,問社團的人推薦會計師報稅。

在美國報稅基本上是一回生二回熟。我第一次報稅時是拿表格以及表格說明書(在郵局和圖書館有聯邦和麻州的所有報稅用表格和說明書供民眾取用)(*1)自己報稅。表格項目和步驟很多,最後填完後我一股腦的將所有文件寄去。那時市面上有報稅軟體 ,只是我不想花這個錢,不過有次在公司吃午餐時和同事聊到報稅,他說買報稅軟體的錢比僱用會計師便宜。

隔一年我忘了是什麼理由,反正我買了報稅軟體,用它報稅也確實方便很多。和我無關的項目這軟體會跳過,而之前我自己報稅時我得一項項的對照說明書的解釋後才能判定是否與我有關。用這軟體的另外一個好處是它會說明什麼表格該寄,什麼表格不用,不像我之前自己弄的時候表格說明書在這方面沒有明確說明,搞到最後我寄了厚厚的一疊。

因為整個過程沒有花很多時間,好奇之下我另外建個檔案輸入我去年的報稅數據。我知道稅率不同,最後得出的數據做不得準,但是應該不至於差太多,結果卻是出乎我意料之外。後來我拿去年的報稅表格備份兩邊對照之後才發現去年因為我換公司,兩個公司在我的薪資上都有預扣一項稅款,而這稅款有上限,兩個公司預扣的稅款總和超過了這個上限,而這個上限我去年在報稅時沒在說明書上讀到,所以這等於去年我多繳了這個差額的稅款。後來我另外寄了更正去年報稅的表格,錢也退回來,還多了一點點的利息。

(*1) 昨天去了趟郵局,沒在平常的角落看到報稅表格和說明書。可能是換地方擺我沒看到,也許是政策改變。


紅包


 

我指的是賄賂醫生用的紅包。

上世紀末朋友收到他在台灣的父親病危的消息,需要開刀。朋友當然很急,訂了回台的機票,請了長假,然後拜託我幫他處理信件和注意看看他租的公寓是否失火什麼的。我們在交談的時候他提到他也準備了要給醫生的紅包。他的說法是不管了,反正如果手術排期會拖的話就給紅包,看看能不能安排馬上開刀。事後我沒有問他紅包給了沒,總之那時期至少「傳聞」仍是有需要給醫生紅包。

多年前換我在美國的家人病危。從送到附近急診室、住院觀察、轉介至位於 Boston 的大醫院、安排兩次開刀,全部過程一氣呵成,我們不用等,反倒是醫生很急,因為病人已經推到手術間就等我在電話上口頭許可。

我這樣子說好像在美國看病不用等似的。倒也不是。前述我家人的例子算是特別,因為是急症,在轉院的時候醫生有跟我說他正在聯繫其他醫院,如果第一間沒那專門的病床他會一間一間問,剛好第一家醫院有空床。

幾年前我換醫療保險以及醫生。在預約健檢門診時對方說剛好有人取消預約,我下個禮拜就可以去,不然的話我得等至少一兩個月。之後的 COVID 一切停頓,後來我想到需要去做健檢時打了電話預約,我猜測可能和缺醫護人員有關,這次預約就排到三四個月後。反正只是做個檢查,不是急症,等就等。

幾個禮拜前一個老美朋友摔跤肩膀骨折。他去急診室,照了X光,急診室醫生的結論是 inconclusive,所以轉介他去附近一家骨科診所,沒上石膏,也沒給吊帶,朋友還是自己上網查自己用個 T shirt 自己做吊帶。隔天是我載他去骨科診所,這次他們有給專門的吊帶,安排了隔天去另一處做 MRI ,然後幾天後回診。回診後說是再等兩個禮拜看復原狀況而定。兩個禮拜過去後我再次載他去看醫生,這次醫生說復原裝況不佳,需要開刀,所以安排他去 Boston 大醫院看骨科醫生和開刀,希望是一個禮拜內開刀,可是呢光是和那間醫院的骨科醫生預約看診就要等一個多月。朋友說診所的人在幫他和醫院「橋」。等了一兩天醫院那邊終於打電話跟他說排到了下個禮拜看診。手術要另外安排。

很巧的是同一期間我在一個網路華人社團看到有人也是骨折,他去的剛好也是朋友去的骨科診所。他問大家意見,也剛好有骨科醫生的網友說是最好馬上開刀。從他的回報來看,他打了無數次電話到我朋友要去的同一家位於 Boston 的醫院骨科,預約到了隔天看診。約一個禮拜後我再次看他的回報,他已經看完醫生,手術也安排好也開完刀了。說老實話,我不知道他如何做到的,不像我的朋友要等那麼久,我的猜測是也許他剛好遇到有人取消隔天的預約,所以他馬上補位。

他和我的朋友都沒有提到給要另外給醫生錢的事情,都是按照一般程序走。

Libertarian

現在是美國選舉季節。前一陣子市政府有寄來申請郵寄選票的申請卡。我填好後隔天就寄回去,政黨的總統初選選票我沒幾天就收到,我也填好寄回,結果呢一個老美朋友他連申請卡都還沒寄,於是他託我順道幫他寄。他把卡片交給我時我瞄了一下。在 Primary Ballots (黨內初選選票)有三個選項,Democratic, Republican, 和 Libertarian。他勾的是 Libertarian。寄完他的卡片之後,我去他家好奇的問他怎麼是選 Libertarian,因為我們之前在交談時他沒說要選這個。他回答這是 independent 的選項(沒加入政黨的獨立選民/選票可以隨意投任一政黨的候選人)。這讓我更好奇,我還特地查了字典,字典說 Libertarian 是個政黨,不是什麼無黨的獨立選民。

之後這話題就不了了之,他說反正等拿到選票後就知道了。他的選票在幾天前寄到,我特地借了來看:

沒有 Biden, 也沒有 Trump 或是 Haley。哈哈,他搞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