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發音相關.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發音相關. Show all posts

我都唸 IKEA

‘Vur-Sah-Chay’: 20 of the Most Commonly Mispronounced Brand Names

While IKEA comes in sixth on the list, its actual frequency of being mispronounced could be considerable. The Swedish-based ready-to-assemble furniture brand is often thought to be pronounced eye-kee-uh: The company recently confirmed that it’s actually ee-keh-yah, though U.S. commercials still use the former. (IKEA says it’s “absolutely OK” to use “a local accent” when pronouncing it.)

確實。IKEA 在美國的廣告如前述是用 “local accent” 唸的。

開頭網址裡頭的 20 個完整品牌念法。(第16個其實也算是用美國的 “local accent”)

  1. Porsche (“Porsh-aa”)
  2. Nike (“Nigh-key”)
  3. Hermès (“Air-mez”)
  4. Louis Vuitton (“Loo-ee we-taahn”)
  5. Hyundai (“Hun-day”)
  6. IKEA (“Ee-keh-yah”)
  7. Audi (“Ow-dee”)
  8. Yves Saint Laurent (“Eve-sanh la-rahn”)
  9. Givenchy (“Jhee-von-shee”)
  10. Versace (“Vur-sah-chay”)
  11. Peugeot (“Poo-zhow”)
  12. Adidas (“Add-dee-dass”)
  13. Bvlgari (“Buhl-guh-ree”)
  14. Gucci (“Goo-chi”)
  15. Nutella (“New-tell-uh”)
  16. Huawei (“Wah-way”)
  17. Balenciaga (“Bah-len-see-ah-gah”)
  18. Moschino (“Mos-key-no”)
  19. Tag Heuer (“Tag-hoy-yer”)
  20. Adobe (“Uh-doe-bee”)

聽力分辨 -ty 和 -teen

 比如 fifty (50) 和 fifteen (15),在聽的時候(也和唸有關)如何區分?造成這困擾的主因是(音標) /I/ 和 /i/ 音,/n/ 音倒是其次。臺灣一般是教音標 /I/ 是短音,/i/ 是長音,但是在美式英語裡頭這未必永遠成立,很多時候 /i/ 的長度(幾乎)和 /i/ 一樣,那麼怎麼辦呢?看這個 YouTube 影片:

https://youtu.be/3dasuQ9u8i0

需要翻譯或是講解的人在下方留言(*1)。我只會稍微講重點,不會全部翻譯。

YouTube 上也有其他的,都可以看。

最後補充一點。即使是美國人,他們偶而也會碰到無法區分的情況,因為在實際說話的時候不是每個人都咬字清晰,音量宏大,所以遇到這情況時他們會另外問,回答的人也許會想辦法唸清楚或是把數字分開唸,比如“five zero” 或是“one five”。

至於托福、多益這類英文能力考試的聽力測驗,他們的音檔不至於出現這問題。(接下來這部分只是我的猜測,應該不至於會這樣子故意) 假設啦,如果好死不死他們真的故意找口齒不清講話小聲的人來錄音,那麼最低限度在整個說話內容裡頭會有足夠的線索推導出講的到底是哪個數字。


(*1) 我設立的論壇 haowon.freeflarum.com 找相同標題貼文

uh

NOTE: 畢竟我住在美國,所以這篇是以美式發音為主。英式發音有些差異,這我留在最後提。

音標 /ʌ//ə/ 到底是要如何發音?這個其實不該只看字面說明。我們先聽聽英文母語人士如何的念這兩個音:
http://soundsofspeech.uiowa.edu
The website version(需要安裝Adobe Flash Player) 或是 App(要付費...)
English Module → 選Vowels → monophthongs → central → (如下方圖示)

注意聽 /ʌ/ 和 /ə/ 這兩個音( /ɝ/ 和 /ɚ/ 也順便聽一下),先消化一下(不要懷疑,網站發音檔沒放錯,你也沒聽錯。不要只聽音標發音,右邊的「整個單字」念法也聽)。

他們網站拿掉 English module,English 版本只有 Apple/Android App 且需要付費。我直接講結論,他們錄製的這兩個音聽起來(幾乎)一樣。整個單字的念法當然有輕重音的分別。


-------------------------

https://youtu.be/RsumYs0z6RY "... both are essentially the same sound made the same way with the mouth...." " /ʌ/ ... stressed, long duration" "/ə/ ... unstressed, short duration" 兩個基本上是同樣的音/相同的發音方式(指的是嘴、口形/舌頭位置)。兩者差別只是在於輕重音/長度。
 
然後和文馨當代英漢辭典的音標說明互相比較一下:
最後再看KK音標的始祖書: "A PRONOUNCING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 by JOHN SAMUEL KENYON, Ph.D. and THOMAS ALBERT KNOTT, Ph.D.
字典它處有對黃體字做說明,表示輕/重音節(的輕/重音)
摘自同一本書:


一些細部解釋,部份例外變化等等有的沒的這本始祖字典有額外說明,我懶得引了。我直接講結論,簡單說,這兩個音發音其實一樣,差別只是重讀(重音節/單音節/音調較高)和輕讀(次音節/低音節/弱音/音調較低。"schwa"有時也用 /ə/ 表示)而已。其實也不用覺的奇怪,因為在一些語系裡頭即使相同發音,但是不同輕重音/不同音調仍是會代表不同的字(類似我們國語用語調(四聲)來區分不同的字),所以 IPA 用不同的符號將這些不同輕重音/音調的音個別紀錄。

我手頭的 The New 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 的音標表只有 /ə/,沒有 /ʌ/,因為這本字典是將這兩個音合併在一起用同一個符號表示。同樣作法的字典還有 World Book Online, 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等等字典:
http://en.wikipedia.org/wiki/Pronunciation_respelling_for_English#Traditional_respelling_systems
 

相較之下,這本美國字典 The American Heritage Concise Dictionary 用的符號則是 /ŭ/(cut) 和 /ə/(about)。對於 /ə/,字典有這說明:"The symbol (ə) is called a schwa. It represents a vowel that receives the weakest level of stress within a word. The schwa sound varies, sometimes according to the vowel it is representing and often according to the sounds surrounding it.


有空我再補充些細部變化說明

-------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chwa (/ə/) and Wedge (/ʌ/)?

-------

注意聽他的"love"

-----

The Huntsman: Winter's War 預告
https://youtu.be/eAvCgVR0gIM?t=10s
約十秒處開始: "Mirror mirror ..."
mirror有兩種發音。美式發音: /'mIrɚ/(ɚ 有r;有捲舌)。英式發音: /'mIrə/(ə 無捲舌)。影片中的女星是用英式發音。
KK是用這符號 ɚ ,IPA以及一些字典的音標系統是用 ər。比如:

UK版/發音: http://www.oxford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english/mirror

US版/發音: http://www.oxford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american_english/mirror


英式"標準"發音的 /ə/ (亦是 IPA 音標/ə/的發音/念法)基本上和我們(傳統)教的 KK 音標一樣。

IPA  /ə/(真人發音):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d_central_vowel 開頭右邊表格裡頭

被誤解的KK音標(3)

延續上一篇:  被誤解的KK音標(2)

-----------------

(NOTE: 這是回另一篇相關問題的回文,還需要修改。和「被誤解的KK音標(2)」最後提到的"happy tensing"有關 )

我打個比方。我們小學教的注音符號/標準國語,在實際生活中「真的」用那種標準國語講話的人比例有多少?
http://youtu.be/FdG2qtyMn00
(光是有捲舌的「是」....)
這和英語的差別是我們的教育部制定了單一/統一標準的「注音符號」(但是真的完全按照..比如課本/字典上標的注音「而且」是真的用標準國語來講話的人...恐怕很少),而英語(至少在美國)並沒有遵循單一標準。各家出版商在編字典時是按照當時實際念法/發音方式來記錄的,而這也算是一個問題所在(對台灣的習慣「單一標準(答案)」的learners來說)。

比如Merrian-Webster的紙本字典在前頭的附錄有說明他們記錄不同發音/口音的原則。美國不同地區(/族群)的發音方式/口音有差別,他們不會全部收納,而是按照他們自己訂的規則來記錄(比如只有少數地區/少數族群人所講的念法他們就不記錄)。

KK也是一樣。我們台灣所用的KK(以及單字用於標音標的依據)是出自:
1949年版本

只是一個很大的差別是KK(第一版)是1944年的書,換句話說2013年「現在的」美國主流講話方式/口音它當然無從得知,但是你問的easy(\i\, \I\)它書裡頭有說明,簡單說這也是不同口音/講話方式的問題:

換句話說即使是那當時的美國,像easy,happy 有人是念\I\(兩種),有人是念\i\。這書的作者選擇只收錄前者。事實上他們記錄的是他們認為是「好的」說話方式,也就是以當時的有受過良好教育/中上/上層社會的說話方式為主。參考「當時」的電影演員的(主流)說話方式:
(這其實很像台灣早期的電影配音的「標準國語」)
http://youtu.be/T3NU9Zk1L-k?t=2m18s
而這個字尾(非重音)的 \i\, \I\ 又牽涉到一個所謂 "happy tensing" 的念法轉變:
http://en.wikipedia.org/wiki/Happy_tensing#Happy-tensing
也因此「現在」的英美字典一般都標主流的(等同KK的)\i\。不過說實在的,在實際念的時候這個字尾(且非重音)的 \i\, \I\ 其實差別不是很大,只要你不去刻意念這尾音(所以才說非重音,因為實際情況本來就不是),那麼念出來的結果其實沒差別。比如我在美國講話時(至少是剛來的那幾年),我發的單字的音一直都是用以前在台灣學的KK(學校課本,以及文馨英漢辭典所標註的KK)來發音,我從來也沒碰過和我交談的美國人抱怨說聽不懂(反而還誇我發音很好)。我在美國住久後我也確實有按照美國人的實際發音方式做些細部調整,但是這如同我前頭講的,我也不會因此就感嘆說因為我以前學的是KK,所以我一直無法學會實際美國人的說話方式,至少對我來說有了以前在台灣學的好的KK根柢,我在來美國後在發音調整上並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現在的字典很多有真人發音,那麼就多聽,自己調整。另外就是YouTube上有一個關於區分 \i\, \I\ 的(現代美式英語)念法差別的一個很好的教材:
http://youtu.be/3dasuQ9u8i0

總之就是如果你不會死硬的照著國小時老師教的注音符號的方式來講中文,那麼英文自然也不需要死硬的照著台灣的KK教材教的\i\或是\I\來發音。多聽實際的(比如美國人的)說話方式/口音,久了你自然就習慣了。

Good evenin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bbN9cC2VcU




要注意的是因為這是針對不會念的人設計的,所以她用很誇張的/很「重」的方式來念(比如那個 \d\)。真的要在日常生活上講的時候,把那些(子)音放輕即可。一個辨別方法是用手摸喉嚨聲帶部份,在念子音時(比如那個 \d\)聲帶不會振動。

如果你不會念,需要練習,那麼這時候可以學她那樣用力念(相當於你自己加上個母音: \də\) (聲帶會振動(就想像成因為那個母音\ə\的關係))。

開頭 [0:15] 處她念的 good evening 算是正常情況下的「咬字清晰」念法(每個音都有念出來,沒有略也沒有連。注意那個 \d\ 音很輕)。現在很多人會刻意學什麼 ... 連音/略音什麼的。這要學可以,但是最低限度先練好「咬字清晰」,基本的熟練之後,那麼要發展成連音/略音(或是啥的)其實是很自然的過程,怕的就是基本功都還不會就跳到後頭,結果就是發音不清楚。 

另外在約[4:33]處她針對不會念 ng(\ŋ\) 音的人另外設計了一個方法 --- 刻意重讀 \g\ 音。她有說在最早其實是 \ng\ 這樣子念,但是後來演變成 \ŋ\(尾端沒有那個有聲子音 \g\)。我會特別點出這個是因為之前我有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問這個,所以那之後我特別留意一般美國人發這音,我也注意到還蠻多人在 \ŋ\ 音結尾會留個很弱很弱的 \g\ 音。如果你不知道這「現象」的話那麼不用去理,因為像影片裡頭她那樣子的發音(沒有 \g\ 的那個)(也是台灣教的念法)並沒有問題,再說如果你刻意去摹仿的話可能還會因為 \g\ 念太重而出問題。(相反的,如果你是因為 ... 比如像是喉嚨痰多那樣子喉嚨處稍微沒得及放開稍微多了很弱的音,那麼也不要太緊張,總之不要過份走火入魔到要求 \ŋ\ 尾端必須做到「零檢出」才行)。美國人 ng 念 \ŋ\ (無 \g\ 音) 的也很普遍。比較 https://youtu.be/AZ3igr37Cb8
約[0:24] ... siding ...
約[0:37] ... lashing ...
約[0:41] ... washing ...
.......
片尾約[18:10]... watching ...



Cluster reduction ; phonetic blog

https://groups.google.com/g/alt.usage.english/c/YKbIrjCxxPA/m/MGYlpSbhcNAJ

Cluster reducti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Cluster_reduction 

"five-sixths" -> a final cluster with a long [s:] /fayv sɪkss/ (same thread, next reply, about 'never') 



http://www.usingenglish.com/forum/pronunciation-phonetics/101077-t-sound-american-english.html /T/ sound



aw, chucks
http://phonetic-blog.blogspot.com/2010/01/aw-shucks.html
THOUGHT
CAUGHT

ɔː /ɔ/

 

#ths

/SK/, /SP/, /ST/ sound

<擴展內容中; Note: 我還沒寫完。英語人士的發音方式很多,下方的影音links僅是我收集起來用以凸顯那個誤導的教法。千萬不要誤會成下方這些影音檔的唸法是唯一的發音方式>

這篇算是延續我之前的一篇貼文: interesTing的發音(*1)(找djyang---我本人),或是點選下方的"顯示內容"看重點:

(*1) 我在回這篇時我還不知道(語言學的)這術語  unaspirated,但是我已經知道/會這種unaspirated [p t k] after /s/ (stan, span, scan) and at the ends of syllables 的念法(就是尋常的會/知道。我並沒有刻意去區分/注意/分析(/學))

(註:下方部份我做了些編排,方便說明用)

From: "Peacenik" <.....
Newsgroups: tw.bbs.lang.english
Subject: Re: 請問 interesting
Date: Fri, 12 May 2006 19:40:54 +0800

: 請問,
: s在字首後面的pkt通常會變音,
: 那如果是intere"sting"是不是也唸/sding/
: 還是保持原來的/sting/音呢?為什麼?謝謝!
:
: 因為發現不同的老師發音不同,很困惑。
: 謝謝! 

(註: 這部份是我的回覆)
> Let me guess. 美籍老師?
> 並沒有"通常會變音"這回事。如果字典上的音標是/skip/,那麼唸出來的不會是/sgip/。
>
> 美語在唸子音時一般都唸得很輕,所以對我們來說會造成聽起來有點"像"是/sgip/的錯覺,但是對他們來說,那還是/skip/ -- 他們分的出來的。
>
> 如果你以為這變音成/sgip/,因為我們唸子音一般都唸得很重,等你真的/sgip/唸出去,他們會以為你在講sGip,然後會霧煞煞的問你說"What?"  

(註: 這部份是一個住在台灣的美國人的回覆)
Yes! Thank you!
I don't know who came up with the idiocy that /s/+/k/ = /sg/. It is false.
/g/ is a voiced sound; /sk/ has no voicing.



<擴展內容中; Note: 我還沒寫完。英語人士的發音方式很多,下方的影音links僅是我收集起來用以凸顯那個誤導的教法。千萬不要誤會成下方這些影音檔的唸法是唯一的發音方式>

一般人(很可惜的,也含一些老師)不懂得分辨voiceless T sound(或是看最下方的YouTube. 她用的說法是fast "d")和那個D sound(voiced D, 或是最下方YouTube那人用的說法strong D)

http://en.wikipedia.org/wiki/English_phonology

Allophones

Although regional variation is very great across English dialects, some generalizations can be made about pronunciation in all (or at least the vast majority) of English accents:

* The voiceless stops /p t k/ are aspirated [pʰ tʰ kʰ] at the beginnings of words (for example tomato) and at the beginnings of word-internal stressed syllables (for example potato). They are unaspirated [p t k] after /s/ (stan, span, scan) and at the ends of syllables.


更多影音links(SK,SP,ST) /SK/

BBC的Doctor Who影集裡頭的一小段(只有聲音)

/SK/

[0:04] I'm SCared.
BBC影集Being Human裡頭的一小段(只有聲音)

/SK/

[0:22] They tell me your blue skies ....
Daniel Powter-Bad Day (lyrics)

/SP/

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browse/desperate
(發音檔)


We talked about this. Personal space.
影集: Supernatural

/SP/


[5:58] (So I feel that the chances of spread and impact of ...)

---------
/SP/
這是個母語不是英文的例子。她是德國人,有在倫敦受過教育。目前是在荷蘭的一所大學任教
對一些英文母語的人來說,也許會說She(her English) sounds European.

Science Channel: Through The Wormhole S2 E4


/ST/

http://www.oxfordadvancedlearnersdictionary.com/dictionary/interesting
(發音檔)


BBC影集Being Human裡頭的一小段(只有聲音)

以及CBS news: Massive Quake Rocks New Zealand
[0:00]the STreets ...
american accent - American T sound - pronunciation of american english


T sound
重點: almost "d", or fast "d",不是像我們念的很重的"d"(or strong "d")
注意聽她說 When we say "better", we don't say "be-D(很重)ER"


不直接相關: the disappearing "c"("k" sound)

被誤解的KK音標(2)

延續上一篇: 被誤解的KK音標(1)
--------------------

再來則是談論KK音標本身。一些我聽過的說法是說KK音標「不準」或是「有錯誤」云云,這,其實是誤解,或者應該說這也是種 "yes and no" 的情況。

我先用我們自己的「注音符號」和「標準國語」來打個比方。一個很直接的問題是以目前台灣的情形來說,有多少人所講的國語是按照國語辭典裡頭所標註的注音來發音的?甚至我可以說日常上真有人用「標準國語」來講話的人恐怕會被當成是....怪胎(?)(我剛在PTT看到的一篇相關的貼文。我自己的經驗也是個很好的例子。我只是「有捲舌」而已,沒被惡意取笑啦,不過還是會引起「注意」) 那麼可以因此就說「注音(符號)」不準或是錯的?

KK的「始作俑者」是這本在美國發行的發音字典: A Pronouncing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1)(這連到Amazon網站,可以點開來看。這本字典仍有在賣,英文程度夠的人可以直接讀下方A. Perry所寫的customer review。Editorial Reviews也可以讀一讀)。這本字典是在1944年發行初版。Amazon上賣的是1953年第2版,所以它所紀錄的最多也只能是1953之前的當時美國(某階層)的發音情況。

所以 "yes",是因為如果只考慮目前(大部分美國人)實際在講的(帶有各地口音的)英文,那麼這本字典所記錄的發音(口音)是過時了些(但這其實也只是角度問題),但是把這說成是「不準」或是「錯誤」,那麼這就真的是「太超過了」。

"No",是因為這發音字典所記錄的主要是當時美國社會中上/上層社會人士的(好的/帶些英國口音/上流的(?))發音。那是怎樣的發音呢?底下我附了一個 "old movie" 連結和一個影片片段,基本上就是「那樣的」口音和念法。我記得有次我在看電視播放的黑白片時我的老美房東從旁走過,他說呢以前的美國中上/上層社會的人就是那樣子說話的。(那樣子的講話方式/口音/唸法其實很像約同年代台灣在推行的「標準國語」-- 那時期的電影都要經過會講標準國語的配音員配音。)

那麼以下方的電影片段的英語發音來說,你能說那是「不準」或是「錯誤」的嗎?

台灣市面上使用KK音標的字典或是書籍所標註的音仍是沿用A Pronouncing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以下用PDOAE來表示)這本字典所標註的"當時的"美國發音。比如我手頭的這本文馨當代英漢辭典有清楚的列出:

我們用的雖然是「過時的紀錄」(Note: KK音標符號本身的發音仍是和其它的音標一致,比如IPA),但是這份過時紀錄其實並沒有和現代的美國口音脫節太多,很多的音其實還是一樣。比如就我所知道的PDOAE所標註的音和現代(美國)字典字面上有明顯差異的是字尾的/ɪ/ <->/i/音。比如Andy, crazy, easy, happy等等:
左邊是KK的/ɪ/,右邊的則相當於KK的/i/

<<待續...接下來提>>
http://en.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IPA_for_English
i  --  happy, serious[...] (either ɪ or )
http://en.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IPA_for_English#....(這部份會變,找下方字樣)
Pronounced /iː/ in dialects with the happy tensing, /ɪ/ in other dialects. British convention used to transcribe it with /ɪ/, but the OED and other influential dictionaries recently converted to /i/.
以及前頭的Wikipedia link-> happy tensing

http://www.english.tw/space-4-do-thread-id-1287.html

Merriam-Webster's Learner's Dictionary -- Guide to IPA Pronunciation Symbols
i   very, any, thirty
i:  eat, bead, bee
ɪ   id, bid, pit



1. YouTube: "People Will Talk"(1951)
(或是自行在YouTube上找這影片)

2." Dark Passage" (1947)

----------------------
(*1) 至於這本書在美國「過去」的使用情形,其實可以從這裡來看: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_b5ZAAAAMAAJ
找 "References to this book" 然後點選 "All Scholar search results"。有reference這本發音字典的著作並不少。


下一篇: 被誤解的KK音標(3)

被誤解的KK音標(1)

我剛到美國的頭些年常去認識些本地人。有次和兩個初認識的人聊天時,其中一個除了稱讚我的發音之外還說到他之前也有和一些亞洲來的學生交談。他說呢以台日中三地來的人來比較總是台灣來的學生的英語發音最好。那時候我還沒聽過「自然發音」-- 我學過的就只有KK音標。

在台灣,KK音標最大的批評聲浪就是「全世界只有台灣在用/在學」,或是「人家美國學校也沒在教(KK)音標」。這其實是yes and no.

"Yes",是因為說這話的人是用台灣的英文學習角度去看。什麼角度呢,說穿了就是我們的中文學習方式--學童先學注音符號(ㄅㄆㄇㄈ),之後才是學習中文。所以呢很多人就把這想法套在美國學童的教育方式上頭,然後以為美國也會有類似的「先學...再學....」(很多人大概會想到所謂的「自然發音」,這個我留到後幾篇再說),那麼既然他們沒有在教(KK)音標,我們台灣學校為什麼要教?事實上,這論點也可以套用在IPA(國際音標)上頭---全世界有哪個中小學以及幼稚/幼兒園在教全套的IPA?(NOTE:KK算是IPA的一個子集。這就好像白馬是馬,但是馬並不是一定就是白馬,兩者不是可以隨便互換的)

"No", 是因為KK音標在美國還是有人在用(note: 剛巧看到的...by Kenyon and Knott in... 以及 http://phonetic-blog.blogspot.com/2009/03/e-and.html),只是使用情形不像是我們那樣的「全民運動」。至於「美國學校不教音標」,這其實是把「台灣的學習方式套用在美國學生身上」的一種錯誤思維,因為凡是有在使用字典的美國學生就一定會接觸到字典裡頭的「音標」,比如這個:
"The American Heritage Concise Dictionary"的"音標表"

他們不需要「刻意」去學音標,因為已經會了(或是可以很輕易的自己學會如何查表/用音標對應的簡單字的發音來對照個別的音標發音)。換句話說,他們不用像我們那樣得另外刻意的去學音標,但是他們會碰到的卻不是像我們那樣只有一種音標,而是很多家不同字典出版社所用的不同的音標系統。參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Pronunciation_respelling_for_English#Traditional_respelling_systems
這個link打開後稍微往下捲可以看到一個大表格。注意這個表格最右邊每個音標對應的單字(粗體字母部份則是所對應的音)--音標系統很多很多,但是對應的都是相同的發音。KK只是其中一個音標系統。我前頭提的American Heritage也只是其中一個。表格下方有列Title abbreviations:
* IPA1(之前是標IPA) —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for General American.
這個不用講了

* IPA2(之前是標K&K) — A Pronouncing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 (1944 [1953]), John S. Kenyon, Thomas A. Knott. Springfield, Mass.: Merriam-Webster.
這本"發音字典"所用的音標系統就是我們在用的KK音標。如果你注意看它的符號樣式的話,它幾乎和IPA一樣(表格最左兩列)。
(Note: 這個Wiki頁面上的KK符號和我們在用的有些微差異。應該是筆誤(比如那個 /ɝ/ 打成 /ɜr/ ),因為Amazon網站可以讀到幾頁這本字典的內容,不是很清楚,但可以看出和我們用的一樣。有空我到圖書館查這字典然後訂正這個Wiki entry.)

* AHD —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2000). Boston: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2000). Boston: Houghton-Mifflin.
我前頭貼出來的音標表(圖片)和這一樣,因為用的是同一家出版社的音標系統

至於為什麼字典出版商不統一用KK音標(或是特定的一個)?其實一個很簡單的回答是"憑什麼我們要用你們訂的符號?" 這畢竟是商業間的競爭,不是學術標準製訂委員會(再說已經有IPA了)。

前頭的Wikipedia網頁列的還只是一般(以美國為主的)字典,如果我把for learners(和其它英語系國家)的字典也列進來,那又是另外的幾套。比如這個:
Phonemic chart | Teaching English | British Council | BBC
音標/發音表
Merriam-Webster's (Learner's Dictionary) -- Guide to IPA Pronunciation Symbols
這是一個使用了「IPA符號」的例子---是有用到IPA符號(以及個別符號的發音),但是在個別字(發音)的分類上未必和其它機構的一樣
-----
接續下一篇: 被誤解的KK音標(2)

自然發音法

我在(台灣的)中學時候學的是KK音標,所以我對於這十幾年在台灣媒體上「突然冒出來」的自然發音法這一術語名稱一開始不是很熟悉。這教法當然在更早之前就有,只是台灣在上世紀末「兒童美語」廣為盛行之前知道的人還不是很普遍(我是「不知道」的其中之一)。在好奇心之下前些年我在逛(美國這邊的)書局時有稍微到兒童區翻一下"Phonics"的教學書,偶而也在網上查查看這到底是什麼「碗糕」。後來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想自學「自然發音法」,理由呢,如下所述:
因為以前都是學kk音標
導致有時碰到沒學過的字都發不出音
有些人有提供些網站連結。那些網站提到了「自然發音法」是"phonics"。好奇之下我看了這篇: http://en.wikipedia.org/wiki/Phonics
裡頭提到:
Although the patterns are inconsistent, when English spelling rules take into account syllable structure, phonetics, and accents, there are dozens of rules that are 75% or more reliable.
換句話說,沒有100%正確的規則。看樣子最後的結果還是一樣——還是會碰到「發不出正確音」的字。這時候還是要回到原點——翻字典。

前頭提到的Wiki那篇有提到"sight words",這指的是無法套用那些自然發音法規則的字(比如were, who, you等等)。這些字是要靠直接用"看"的來辨識,所以稱之為"sight words"。

 <<待續>>

high frequency words
收音機廣告 Fajita

=====================================================

這個挺有意思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wHCvd0Ys48
(我初次看到時以為是hering)

注意看小朋友一開始嘗試拼湊那字的音的時候頓頓的,但是之後第二次念那字的時候很快就念出來,因為他們想起「喔!就是我本來就會(念)的某某字」,所以再次念的時候就很快很順。
那影片基本上就是用「音標」來教小朋友(字母和輔助符號一起所發的音固定)。那些英文字母以外的「輔助符號(字母上頭的橫槓等等)」和IPA(國際音標)的用法一樣。而我們學的KK算是IPA的一個子集。(KK原始書開頭的說明則是說KK是IPA —— 基本上就像在說白馬(KK)是馬(IPA))

================================
下方的這個聲音檔和這篇沒有很直接的相關

https://youtu.be/je4rriZx9Ho?si=Zm6DOe25kSQHVBDo

美式發音教學影片

這個是關於 /i/ 和 /I/
重點: 光用長音和短音來分還是不夠
(右邊的list也有關於發音的影片可以點選來看)

----
Difficult words "world", etc

----
T sound
重點: almost "d'", or fast "d",不是像我們念的很重的"d"(or strong "d")
注意聽她說 When we say "better", we don't say "be-D(很重)ER"


glottal stop ; true T, flap T
https://dunchee.blogspot.com/2013/05/glottal-stop-true-t-flap-t.html

連音/子音

主題: 2005 Free Software Movement and GNU
http://alumni.ee.ncu.edu.tw/~ee860628/share/stallman.mp3
(看樣子檔案不在了)

主講人在最開始有提到:"I'm a little deaf, so please speak loudly and clearly"。他的耳朵雖然有些背,但是在後來的Q&A,開頭的幾個人所發問的問題主講人並沒有理解上的困難,所以他的"deaf"的情況是還好。

1:22:30開始的地方注意聽那個發問人說的話。主講人因為實在無法聽懂發問人說的英文於是馬上反應,並且在約1:22:50的 地方提到: ".... and carefully pronounce each consonant"

或是下方的audio clip(約30秒前後):



子音如果念不清楚就會造成這樣子的結果.....


我在....大三的時候吧曾陪我哥去台北美加上了幾堂托福課(*1)。其中一位老師是美國人(陶維極),中文講得很好。他說呢,我們美國人是這樣子講話的,於是秀了幾個「連音」的念法。我聽了後當然是「學」了起來。

後來我去別的地方上會話課。第一期因為我都要用猜的,而且我在說英文的時候也沒辦法一次講太多,所以沒什麼好說的。上第二期時情況好些,於是我套用前頭美加那位老師的「連音」法來講英文。剛開始的時候我還沾沾自喜的以為我能用連音的方式講流利的英文,但是有次我私下和會話老師討論時,老師她說她聽不清楚我的有些發音。很有趣的是她說的話和前頭的錄音檔有些像,她也是說我慢慢講的時候就清楚了(事實上連音的念法主要也是用於講話速度快的時候)。因為我講話速度放慢時自然會每個音念清楚,所以老師自然都聽得懂。接著我跟老師抱怨說我無法講得像他們一樣,她於是說: "Try to say it slowly and correctly. It will eventually come naturally."

這句話我真的是受用無窮,比聽那些奇怪的什麼「變音」和「連音」規則好太多了。(待續)

(*1)我只上了約三四堂就沒去了。 我實在是受不了那種授課方式



(很多年過去了,這中間我歷經當兵,工作,到美國念研究所,工作.......接前頭的待續,繼續寫...)

我以我自己親身經驗來驗證,老師她講的是真的。我到美國後約...半年吧,我爸媽被裁員,在他們找到下個工作之前就是申請unemployment benefits。麻州當時是要去Social Security Office面談,我爸媽不會英文,所以我跟著去當翻譯。SSO辦事人員一開始當然要知道我是誰,在我說明我是來當我爸媽的翻譯之後她的態度由本來有些板著的臉變成不住口稱讚我說怎麼這麼難得,居然願意花時間陪我父母來,接著又稍微聊了一下,當她得知我才剛來美國不久之後她好奇的問了句 "How come you don't have any accent?"

我當時也是有些吃驚。我是有回說我來美國前有上了約一年的language school,不過我想我應該沒那麼神。這些年下來我回頭看這往事,我想她應該是指和一般「有口音」的華人/亞洲人比較起來我沒有那些人特有的口音。在那之後幾年有次我跟一位大學教授在電話上交談,當我們談到我的背景時他說如果光聽我的英文(口音)的話他會以為我是來自美東賓州(Philadelphia(費城)/Pennsylvania(賓州))(我當時也是聽得有些狐疑,一來我不知道「那」是什麼口音,二來是我一直都是用以前學的KK(台灣英漢辭典上標的音)來講英文,那麼難道是台灣的KK是賓州口音?(題外話,幾年後有次我在PBS(相當於台灣的公共電台)看到一個 Do you speak American? 節目,裏頭提到美國東北的New England(包含六個州。我住的麻州是其中一個。這和最早的移民有關)一帶英文的特色是在字的尾端的R不發音(類比於我們台灣的中文的話就相當於講國語不捲舌)......
http://www.pbs.org/speak/transcripts/1.html
[quote]
ROBERT:

LABOV BELIEVES PHILADELPHIA SHAPED AMERICAN SPEECH MORE THAN ANY OTHER CITY, BECAUSE IT WAS THE ONLY EAST COAST CITY ORIGINALLY TO PRONOUNCE ITS Rs. AND THAT R-SOUND, THAT SO TYPIFIES AMERICAN ENGLISH, MIGRATED WEST.
[end quote]
<<待續>>

在美國待了多年後,我最開始注意到我部份字念法改變(其實我也是事後刻意去注意才發現的)是類似這種念法: som'm (something),以及 ....

<<等我有空再繼續寫....>>

英語發音規則

網路上常看到有人問「發音規則」,有的是學了「自然發音法」,然後為了無法寫出正確拼法而苦惱。

剛好我在AUE上看到這串,引來給大家參考(應該還會有人回,有興趣看的可以用google找: google--> groups--> search "alt.usage.english", 然後主題找"Rules for English pronunciation")
簡單的說,即使是英語人士也會有遇到生字然後不知道怎麼唸的情況,這時候就要靠字典了。

Newsgroups: alt.usage.english
"...." :
Q:
From: Chakaba
Date: Sun, 10 Dec 2006 15:01:09 +0200
....

Melody
Melodic

Hear
heard

Break
Bread

What are the rules for being able to pronunce any word in English?
....
A1:
Date: Sun, 10 Dec 2006 14:06:14 +0000
From: Derek Turner

...

Sorry, there are none. Try Welsh if you want consistency and rules.

A2:
From: the Omrud
Date: Sun, 10 Dec 2006 14:10:50 GMT

....

I'm afraid there are no rules.  There are patterns and there are conventions, but even native speakers have to guess at the pronunciation of a new word.
A3:
From: "Steve MacGregor"
Date: 10 Dec 2006 06:53:49 -0800

.....

Only one simple rule:  get a good dictionary, and look up the words to see how they're pronounced.; Be careful of words pronounced differently but spelled the same.
A4:
From: Donna Richoux
Date: Sun, 10 Dec 2006 16:50:28 +0100

....

The rule is, be born to English-speaking parents and live with them for twelve to eighteen years. We don't expect even native children to try to learn this spelling system until they have listened to spoken English for seven years on average.

We pronounce words the way we hear them pronounced, not the way we see them written on paper. No one ever pretended that English spelling was designed to allow foreigners to pronounce the language correctly.

So, if there's any hope, it is to increase the amount of English you hear, preferably spoken by native speakers: movies, TV, music, voice recordings, and real people. *After* that, work on reading and spelling.

However, there are always a few patterns that the desperate adult student can find that the native speaker learned unconsciously. There are some other combinations like "melody - melodic" such as "history - historic" but exactly how many combinations there are like this, I couldn't say.

Check out some of the sites on
  http://www.alt-usage-english.org/intro_b.shtml
  Intro B: Useful Web Sites for AUE Participants
  -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 Audio Archives & Phone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