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gonsteel Prime

 

Sanderson 的網站有 Dragonsteel Prime 的電子書可以免費下載。

我之前以為這是 Sanderson 的一個品牌口號,後來才知道這是本小說。好奇之下讀了這本小說。很巧,這小說系列名稱剛好也有 Curiosity 這字眼 : A SANDERSON CURIOSITY

在讀之前我以為這小說會和他的 The Way of Kings Prime 差不多,都是成名之前的生澀之作,一樣的沒有很深入的人物描寫,一讀之下才發現人物不但交待清楚,恐怕還略嫌過於詳細。不過在中間一個高潮戲之後,主角的主線劇情變換的理由有些過於平淡無奇,然後後半部整個也像是 The Way of Kings Prime 那樣僅是用一些敘述帶過去,少了人物的細部刻劃,一些劇情轉折也不如後來的 The Way of Kings 那樣高明。當然啦,如果小說後半部也像前半部那樣細細交待人物的背景和相互之間的關係,那麼這小說就得從六七百頁(*1)增加到一兩千頁了。

話是這樣子說,我還是讀得很爽就是。

(*1) 剛在 Goodreads 上查了一下,看樣子原本的小說(Sanderson 讀大學時的 honors thesis) 只有兩百多頁。哇,他補寫了四五百頁。

Generation ship 香魔

大概國中時吧,我常讀報上的連載小說。那時是學生自己帶便當到學校。中午吃便當時有次突然瞄到包便當的報紙有好看的故事,之後就是每天吃便當配看報紙。其中有兩個連載小說我印象很深刻。一個是香魔。另一個是分成三個部份的科幻連載。

來美國幾年後有次我在逛書局時突然在書架上看到一本書名是 Perfume 的小說,我想說不會這麼巧吧,把書拿來翻看一下內容,果然是國中時讀的香魔。這真的是出乎意料之外,因為我剛讀香魔時雖然有感覺作者應該不是台灣人,只是這副刊上沒有清楚標明這是翻自外文的小說,所以我也沒想太多。而這也讓我開始想到其它的連載小說應該也是翻譯作品。

Perfume 是法國小說,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已經拍了同名的電影,快上映了,所以原小說也趁這熱潮出英文翻譯本。一陣子後我附近的圖書館也進了電子書。可惜,我到現在還沒讀。

至於那個科幻連載小說,畢竟我只是猜測它可能也是翻譯自外文小說,很有可能是英文(因為小說第一部分有相當的篇幅描述的是美國的大城市),很多年前我開始每隔個幾年就用關鍵字查網路:science fiction novels, generation ship, Centauri, …… 可惜一直沒找到。今晚心血來潮又查了一次,似乎查到了:
The Exiles Trilogy: Exiled from Earth (1971), Flight of Exiles (1972), End of Exile (1975) by Ben Bova

我看了幾個關於這三本小說書介的網頁,有些敘述不大像,有些則符合我的印象。幸好 Boston Public Library 有電子書,先借來看再說。


現在是 99% 確定就是這三本。還沒讀到我有印象的部分,且主角的背景和我記得的有差,但是第一本小說前頭的一些非主要情節倒是喚起我的記憶。除非我是在別的地方讀到類似情節,不然真的可以肯定我找到了。


第一本沒出現我特別有印象的情節,但是第二本的故事走向倒是很像。還是有可能是這三本…….。就算不是,這系列小說還算是精彩。


第二本越讀越像,我開始懷疑是當初的翻譯自己多加元素,還是因為不懂某些字,為了讓翻譯通順所以多加了原著沒有的說明…..。第二本讀完,實在是太像了。


第三本如果出現我最有印象的情節和關鍵科技,那麼就能確定是這三本。


沒錯,就是這三本。第三本我最有印象的情節、人物、故事走向和關鍵科技都出現了。第三本還分成 Book 1 和 Book 2。

最讓我感到奇怪的(也是讓我懷疑找錯小說的理由)是當初讀的中文翻譯連載,第一部小說出現了造型像飛碟的飛行器(或是能像飛碟那樣垂直升降的飛行器),我記得連載還特別寫了反重力(大約是「新發明的反重力引擎」或是「新發現的控制重力的方法」這樣的敘述)。但是原小說根本沒這科技和敘述,唯一接近的是一個能垂直起飛和降落的噴射機,和 'copter (helicopter)。因為原著沒這情節和敘述,有一度我懷疑該不會找錯小說了。

中文連載的第一部小說還有其它和原著不符合的地方。連載說是把罪犯送到太空站/衛星,但是原著是科學家,他們沒有犯罪也沒有被捕(官方口頭說不是逮捕),只是被強迫離開地球。還有就是後頭的一處高潮戲,我的印象是主角被救的地點是在美國一個大城市一個類似大型體育場,但是小說寫的是在太平洋一個小島,主角是在一棟豪宅裡頭的一處房間。連載說太空站/衛星是球形,但是原著寫的是偏平面的很多層的輪狀。之前多次搜尋時,球形也是我用的關鍵字之一。最近幾次的搜尋我略掉這關鍵字,終於被我找到了。

 

飛石傳單

前一陣子開車回家時在車道上看到如照片的「那個」。因為那天是市政府收垃圾的日子,一開始我以為是從垃圾桶掉出來垃圾。下車後走近一看,原來是廣告傳單。看樣子投廣告的人想省麻煩,他這樣子預先準備的話,一來可以直接從車內把廣告丟出去,二來塑膠袋裡頭有石塊,這樣子可以預防廣告被風吹走,塑膠袋也可以防雨。

台灣地震新聞

看晨間新聞時看到國旗,我在想,會不會有人去抗議。電視台的網路新聞影片是攝影棚的另個地方,還是可以看到後方螢幕有國旗。


 

Can you speak slowly?

我在一個老美朋友家。他在講電話,我在一旁聽他講話的內容知道他是在回答他的醫療保險的問卷調查。一陣子後我突然聽到 ……

“Can you speak slowly?”
“I’m not hearing too well on this phone …” (我開始一臉狐疑)
“Say that again? Slowly.”

我覺得奇怪是因為我前一陣子才幫他解決電話問題。他用的是網路電話,買一個小裝置,付個便宜的年費,後來因為電話出現雜音,且通話音質也不怎麼好,於是他找我幫忙修修看。細節略過,總之他換了新的裝置,接通後雜音沒了,音質也有改善。這時候我聽到他跟對方說他的電話聽不清楚,我就覺得很奇怪,不知道電話哪裡又出問題。

他講完電話後他自己過來跟我解釋。原來是因為對方的美國南方口音太重,他很難懂,但是他又不好意思直說,於是用電話當藉口,要求對方一個一個字慢慢說。他還說,其實美國南方白人女士的口音很好聽。於是我問他,那剛剛跟他說話的是……(這我就不多說了)

 

Tax Return

 https://www.britannica.com/dictionary/return

2 return /rɪˈtɚn/ noun
8 [count] : a report that you send to the government about the money that you have earned and the taxes that you have paid in one year
• He has copies of his returns for the last 15 years.
• We filed our (income) tax return. [=we sent our tax return to the government]
• He filed his 2007 tax return in February of 2008.

報稅的英文說法,比如上頭字典的第二個和第三個例句:“We filed our tax return”,“He filed his 2007 tax return in February of 2008” 。這說法主要是在表達將完成好的報稅表格文件送到政府稅捐單位,如同上頭第二個例句的白話說明“=we sent … to the government”。在美國,過去的話主要是郵寄,現在的話可以用網路上傳。

日常的話另外還可以這樣子說:“Did you do your taxes?” 或是這個好玩的:“I’ll do your taxes…. Kevin the Tax Man.”
https://getyarn.io/yarn-clip/d0935cf8-c704-4090-b8d2-93acf9768af7
這個“do taxes” 表達的是報稅時最煩人的填報稅表格以及所有相關的收集報稅文件的文書過程部份。

在美國的報稅季節還有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這時候會在一些大型賣場超市之類的進駐的報稅攤位。還有一間有時會在小型的購物商場可以看到的連鎖報稅公司,他們的店面只在這幾個月間營業,平常的話就空在那裡養蚊子。

 


*  *  *

現在是美國的報稅季節。在線上華人社團三不五時會有人哀號初次報稅覺得很難,問社團的人推薦會計師報稅。

在美國報稅基本上是一回生二回熟。我第一次報稅時是拿表格以及表格說明書(在郵局和圖書館有聯邦和麻州的所有報稅用表格和說明書供民眾取用)(*1)自己報稅。表格項目和步驟很多,最後填完後我一股腦的將所有文件寄去。那時市面上有報稅軟體 ,只是我不想花這個錢,不過有次在公司吃午餐時和同事聊到報稅,他說買報稅軟體的錢比僱用會計師便宜。

隔一年我忘了是什麼理由,反正我買了報稅軟體,用它報稅也確實方便很多。和我無關的項目這軟體會跳過,而之前我自己報稅時我得一項項的對照說明書的解釋後才能判定是否與我有關。用這軟體的另外一個好處是它會說明什麼表格該寄,什麼表格不用,不像我之前自己弄的時候表格說明書在這方面沒有明確說明,搞到最後我寄了厚厚的一疊。

因為整個過程沒有花很多時間,好奇之下我另外建個檔案輸入我去年的報稅數據。我知道稅率不同,最後得出的數據做不得準,但是應該不至於差太多,結果卻是出乎我意料之外。後來我拿去年的報稅表格備份兩邊對照之後才發現去年因為我換公司,兩個公司在我的薪資上都有預扣一項稅款,而這稅款有上限,兩個公司預扣的稅款總和超過了這個上限,而這個上限我去年在報稅時沒在說明書上讀到,所以這等於去年我多繳了這個差額的稅款。後來我另外寄了更正去年報稅的表格,錢也退回來,還多了一點點的利息。

(*1) 昨天去了趟郵局,沒在平常的角落看到報稅表格和說明書。可能是換地方擺我沒看到,也許是政策改變。


紅包


 

我指的是賄賂醫生用的紅包。

上世紀末朋友收到他在台灣的父親病危的消息,需要開刀。朋友當然很急,訂了回台的機票,請了長假,然後拜託我幫他處理信件和注意看看他租的公寓是否失火什麼的。我們在交談的時候他提到他也準備了要給醫生的紅包。他的說法是不管了,反正如果手術排期會拖的話就給紅包,看看能不能安排馬上開刀。事後我沒有問他紅包給了沒,總之那時期至少「傳聞」仍是有需要給醫生紅包。

多年前換我在美國的家人病危。從送到附近急診室、住院觀察、轉介至位於 Boston 的大醫院、安排兩次開刀,全部過程一氣呵成,我們不用等,反倒是醫生很急,因為病人已經推到手術間就等我在電話上口頭許可。

我這樣子說好像在美國看病不用等似的。倒也不是。前述我家人的例子算是特別,因為是急症,在轉院的時候醫生有跟我說他正在聯繫其他醫院,如果第一間沒那專門的病床他會一間一間問,剛好第一家醫院有空床。

幾年前我換醫療保險以及醫生。在預約健檢門診時對方說剛好有人取消預約,我下個禮拜就可以去,不然的話我得等至少一兩個月。之後的 COVID 一切停頓,後來我想到需要去做健檢時打了電話預約,我猜測可能和缺醫護人員有關,這次預約就排到三四個月後。反正只是做個檢查,不是急症,等就等。

幾個禮拜前一個老美朋友摔跤肩膀骨折。他去急診室,照了X光,急診室醫生的結論是 inconclusive,所以轉介他去附近一家骨科診所,沒上石膏,也沒給吊帶,朋友還是自己上網查自己用個 T shirt 自己做吊帶。隔天是我載他去骨科診所,這次他們有給專門的吊帶,安排了隔天去另一處做 MRI ,然後幾天後回診。回診後說是再等兩個禮拜看復原狀況而定。兩個禮拜過去後我再次載他去看醫生,這次醫生說復原裝況不佳,需要開刀,所以安排他去 Boston 大醫院看骨科醫生和開刀,希望是一個禮拜內開刀,可是呢光是和那間醫院的骨科醫生預約看診就要等一個多月。朋友說診所的人在幫他和醫院「橋」。等了一兩天醫院那邊終於打電話跟他說排到了下個禮拜看診。手術要另外安排。

很巧的是同一期間我在一個網路華人社團看到有人也是骨折,他去的剛好也是朋友去的骨科診所。他問大家意見,也剛好有骨科醫生的網友說是最好馬上開刀。從他的回報來看,他打了無數次電話到我朋友要去的同一家位於 Boston 的醫院骨科,預約到了隔天看診。約一個禮拜後我再次看他的回報,他已經看完醫生,手術也安排好也開完刀了。說老實話,我不知道他如何做到的,不像我的朋友要等那麼久,我的猜測是也許他剛好遇到有人取消隔天的預約,所以他馬上補位。

他和我的朋友都沒有提到給要另外給醫生錢的事情,都是按照一般程序走。

Libertarian

現在是美國選舉季節。前一陣子市政府有寄來申請郵寄選票的申請卡。我填好後隔天就寄回去,政黨的總統初選選票我沒幾天就收到,我也填好寄回,結果呢一個老美朋友他連申請卡都還沒寄,於是他託我順道幫他寄。他把卡片交給我時我瞄了一下。在 Primary Ballots (黨內初選選票)有三個選項,Democratic, Republican, 和 Libertarian。他勾的是 Libertarian。寄完他的卡片之後,我去他家好奇的問他怎麼是選 Libertarian,因為我們之前在交談時他沒說要選這個。他回答這是 independent 的選項(沒加入政黨的獨立選民/選票可以隨意投任一政黨的候選人)。這讓我更好奇,我還特地查了字典,字典說 Libertarian 是個政黨,不是什麼無黨的獨立選民。

之後這話題就不了了之,他說反正等拿到選票後就知道了。他的選票在幾天前寄到,我特地借了來看:

沒有 Biden, 也沒有 Trump 或是 Haley。哈哈,他搞錯了。

rat czar

Boston city councilor looks to once again create position to combat rat problem

The ordinance that City Councilor Ed Flynn plans to bring forth Wednesday will be his second attempt at creating a "rat czar" position. A legitimate position within the city to tackle the rodent crisis that appears to have gotten worse during the pandemic, when many restaurants shut down and people created more waste at home.

Boston city councilor proposes new pest control department and ‘rat czar’ to tackle rodent complaints

A Boston city councilor has a plan to address a rise in rodent complaints in Boston as he calls for a new pest control department and a so-called “Rat Czar” in the city.
...
New York City recently named its first-ever rat czar who is tasked with detecting and exterminating rat populations. Flynn said Boston is trying to do something similar.

Next vs 下一個


這情況我剛來美國時有遇過。後來我哥來美國時也有遇到。什麼情況呢?

開車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下一個路口右轉」或是「下一個出口(離開交流道)」。用英文表達的話直覺上也是 “Next right (turn)”,“next exit”,但是問題沒這麼簡單。

回到我前頭說的我哥遇到的情況。有次我們和朋友出遊,我哥是駕駛,朋友是當地人,朋友知道路線,所以他一路指示開哪條路,哪邊轉之類的。開著開著,朋友說“next exit” ,我哥就很順其自然的以為是「下一個出口」於是就待在原本的車道繼續開。快到出口時我哥車子還沒往外側車道開,於是朋友和我兩人趕緊說“Take this exit!” 我哥聽到後也是一臉慌張,然後趕緊換車道往出口開。之後我也稍微跟他解釋一下英文的 “next” 和我們的「下一個」意思上的差別,畢竟我也遇過這情況。

前幾天我出門時注意到路邊的告示牌有“NEXT RIGHT” 字樣,所以我從 Google Maps 截了這兩張圖,算是很好的示範例子。

第二張圖中央箭頭所指的就是 "NEXT RIGHT" 出口,距離告示牌很近(開車的話)。

In three years/five times etc running

 

https://www.ptt.cc/bbs/Eng-Class/M.1705579308.A.A93.html

出自新制多益閱讀題庫解析
Tourism numbers in Taipei have been increasing for three years running as people
are beginning to discover this often underrated city.

請問,這邊的running 是什麼意思

https://www.ldoceonline.com/dictionary/three-years-five-times-etc-running

for three years etc without a change or interruption SYN in a row
- She won the prize for the fourth year running.

Could, may, might 的可能性程度

 

https://www.usingenglish.com/forum/threads/it-may-have-been-pam-who-forgot-to-lock-the-door.300419/post-1912321

"No. They all express roughly the same level of uncertainty (less than 100%). Learners often try to attach levels of possibility to these words. Don’t waste your time on it."

 

https://www.usingenglish.com/forum/threads/is-could-more-sure-than-may-or-might.300288/

#3
"The difference in modality between these words is not best explained with a spectrum of certainty, in my opinion. I prefer to explain this difference as qualitative—about different kinds of possibility—rather than as quantitative by degree. In some sense, the kind of possibility we get from could is more 'remote' from might, but not really less 'sure'."

 

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grammar/british-grammar/could-may-and-might

"We use could, may and might to express degrees of possibility. Many native speakers disagree on which one expresses more or less certainty."

a car in a tree

 

Crash in Longmeadow leaves SUV stuck in trees

影片檔約 [0:18] : "There was some reports of it being in a tree ... it's difficult to try to comprehend ... Is it into a tree or actually in a tree. Well, it was in fact in a tree about 8 to 10 feet up.... in a set of trees ... in a group of trees ..."

新聞文章第一段:"... after a crash left their car lodged in a group of trees roughly 10 feet in the air, officials said."

三體 Spin

三體這系列小說原本我沒有太大的興趣,後來看到Netflix 要翻拍這影集,然後剛好網路上有人上傳大陸版影集的部份片段,好奇之下我點了來看,不過這也僅只於關鍵的科幻原理部份。去年底又在網路上看到有關這系列小說的訊息,反正年底假期閒閒無事就找了這三本小說來讀。

怎麼說呢,是會欲罷不能的一直想知道接下來的故事發展,不過後面的兩部小說一些細節我讀得很不耐,一些部份我直接跳過。因為我有略過一些細節,所以我不能很肯定接下來要說的是否正確,但是似乎在所有三本小說裡頭只有在第三本提到一次夸克。因為在第一部小說首次出現的一個關鍵外星科技,作者在說明時感覺上好像不知道質子是由夸克組成…… 而這也和粒子加速器碰撞實驗很難出現一致的結果有關。畢竟發現 Higgs boson 的實驗發佈是在第三本小說之後,也難怪作者在說明書裡的一些現象時讓我有些「出戲」。

而我在讀第二部,特別是第三部小說時,很多時候我一直聯想到 Robert Charles Wilson 的 Spin 系列小說。倒不是說這兩系列小說有什麼相似之處,能扯上邊的就只是兩者都是科幻小說,兩者在故事的時間敘述上都是現在,未來,然後更遠的未來。是都有提到奈米科技,不過涵蓋範圍不一樣。都是和外星人有關,都有提到不同維度空間,也都有提到能創造出獨立於我們所處的宇宙時空之外的時空科技,不過同樣的兩邊的細部敘述和涵蓋範圍也不一樣。

讓我想到 Spin 的主因是在細節和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敘述上Wilson 寫的很好。讀他的小說我沒有不耐到想「快轉」略過。有個網友對 Spin (第一部)的評論說的很好,他說這小說主要是在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科幻情節反而是背景。也因此我一直對 Spin 系列小說念念不忘,總想找個機會再讀一次(特別是當年我是先讀第三部,之後才是讀第一和第二部)。三體的話畢竟作者的點子很新奇(雖然讓我「出戲」),只是在知道總體的故事走向之後我就沒有想再次閱讀的欲望。很可惜,沒人翻拍 Spin 系列小說。

好奇之下我查了兩系列小說的出版日期:

Spin    April 1, 2005
Axis    September 18, 2007
Vortex    July 5, 2011

三體I     May 1, 2006
三體II     May 1, 2008
三體III November 1,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