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水餃」的英文要怎麼說?

標題 [問題] 請問包水餃要怎麼說比較好
.....
───────────────────────────────────────
晚上要去地球村,他一定會問上週末在幹麻?
請問包水餃要怎麼表達會比較好?

這是我在網路上看到的一則英文問題。它其實凸顯出一個很有趣的文化差異。先講個題外話。當年我上會話課的一位美籍老師回美國後我有和他通信。他有次在信裡頭提到他陪一個華人朋友去看牙醫,然後他提到他對他朋友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感到非常的有趣: "When can I eat?" 他說我們華人真的很注重吃(畢竟他曾住在台灣一陣子)。

以上頭原來的問題來說,「你週末在幹麼?」「我到朋友家包水餃啊。」 這對話對我們來說再平常也不過了,但是對不熟悉我們文化的人來說這對話的意思可能會是:
  1. 這人在週末的時候到朋友家
  2. 他朋友家可能是家庭食品工廠
  3. 他在他的朋友家做了些食品包覆的動作(因為是「包」水餃)。至於水餃餡料購買和準備,水餃的烹煮以及最後的吃食以及在製作和吃的過程中的語言溝通和人際間的交流就不包含在內
  4. 工作做完後他就回家了(也許有拿到工資?)
以上這些解釋也不是不可能。比如我桃園老家有個鄰居是做 「粿」的,他們家製作的產品中有一樣是湯圓。小時候我和其他一些鄰居小朋友會到他們家幫忙搓湯圓(是不是很類似上頭的「包水餃」的動作?),搓完後我們就各自離開回自己家(我倒是不記得我們小朋友之間有在聊天,最多也只是聽他們大人間說話)。對了,現在想起也很有趣,因為他們並沒有煮湯圓請我們小朋友吃。

但是原中文對話裡頭說的「包水餃」其實是個活動總稱,就像是「烤肉」一樣。以美國這邊來說,這邊也有烤肉這項活動(BBQ),所以以烤肉來說這的文化差異就很小,直接說了BBQ中西兩邊的人都懂。包水餃....這個....一個接近的(動詞)字面意思是可以翻成"(to) make dumplings",這對我們來說我們是懂啦,但是對一般的美國人來說就...。如果你還是無法體會的話,那下次你碰到你的(台灣)朋友問你這問題時,你換成用台語來回答,看看對方反應如何:
別人:  「你週末在幹麼?」
---
你:「我到朋友家包 ㄗㄨㄧ ㄍㄧㄠ\ 啊。」
你:「我到朋友家ㄏㄤ 肉啊。(台語的"烤肉","肉"的台語我沒辦法用注音標出來)」

或者我們換個說法,比如「包粽子」:
A: 你上週末做了些什麼?
B: 我們去同學家包粽子。
那種感覺是不是不大一樣?其中最明顯的是"ㄏㄤ 肉"(烤肉的台語)。我們家老一輩的人都不大會說國語,但是碰到要烤肉時,即使是我的阿嬤(祖母)也是會用不甚標準的國語去說,所以在這種用法背景下長大的我,我的頭腦已經很習慣國語發音的"烤肉"="整體烤肉活動"的這一用法,但是相對的我的頭腦尚未習慣於台語發音的"ㄏㄤ 肉"="整體烤肉活動"這一特定用法,所以如果有人用台語回答我,我的頭腦會很直覺的以字面意思來理解: 在火爐上烤,且烤的人是他,不是別人。另外就是食材就是肉,沒別的。當然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也許你們家真的都是只用台語,所以在這情況下你的頭腦自然已經適應這種用法。如果你家是屬於這種語言使用情況的話你可以去問問不是在你家那種語言環境下長大的同學/朋友(也就是說國語,或是國台語混用的環境),看看他們的感覺如何。換句話說,對於不熟悉我們的「包水餃文化」的外國人來說,當他聽到"(to) make dumplings"這說法時,他只能以字面意思來理解。

那麼「包水餃」到底要怎麼說?首先是你需要弄清楚你使用英文的對象是誰。比如以這篇開頭的問題來說,那位地球村的外籍老師恐怕並不清楚我們的 「包水餃」活動/文化,如果你單獨講字面的英文,那麼這位外籍人士自然會用字面意思來理解---喔,這個學員在講關於製作某種他們台灣人的可能是用麵粉團做成的食物。如果他是美國來的,那麼他第一個想到的是他們的dumplings<<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