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ard, But Effective Way to Learn a New Language

 

https://getpocket.com/explore/item/the-hard-but-effective-way-to-learn-a-new-language

他提的方法和我的學英文經驗有相似處,基本上主體走向是一樣。他開宗明義就先表明:
1. 這是他的方法——只是眾多方法之一而已,差別只是他自己親身試過後有效,有符合他的需求。這方法不是保證一定有效。
2. 他的主要需求是在會話上頭。倒不是說讀小說或是看電影等等其它方面不重要,只是那些不是他的首要目標。
3. 他的目標是從零基礎或是近乎無基礎開始,然後進步到中階的會話程度。中階以上到流利順暢的會話程度有不同難度和阻礙,不是他的這篇文章的重點,所以不談。

我當初是誤打誤撞,打掉重練,也是從會話開始從簡單的練起,所以也算是他說的從「零基礎或是近乎無基礎開始」,因為那時候我還是處於遇到老外問話時不知道說啥,這就和不會講英文的人的情況一樣——阿豆ㄚ不會因為你拿出一張打了一百分的英文考卷就突然通靈,連你口都不用開就知道你想表達什麼。

他的著眼點之所以是在會話上頭,一個原因是對一般人來說這是最困難的一環,除了不知道該說什麼,同時也是因為對很多人來說一開始講外語時會覺得很彆扭,很不習慣,所以會不敢開口。至少這符合我的情況。國高中就不用說了,英文課除了老師在台上念一句,我們在台下跟著念一句之外,就只有老師特別點名時才會站起來單獨念。整個六年這樣子單獨念的次數我不記得有超過五次。上大學後我加入學校的英語會話社,第一次開口講英文時也是窘得滿臉通紅,因為很不習慣,特別是那時候採用的是 seminar 的上課形式,全部人圍一個大圈圈,然後講英文時全部人盯著你看,真的是壓力很大。整個學期我能開口的次數也不多,就這樣子窘了整個學期。

有一點他沒提到的是這方法對需要應付(傳統英文文法)考試的人不適用。這說穿了其實也沒什麼,如我前頭稍微提到的,日常溝通不是靠互相傳遞考卷達成的,就像寫那篇文章的作者一樣,他是為了實際的溝通而不是為了應付語言考試才用他的方法學不同的語言。

什麼方法?

沈浸式學習法。英文的話比如直接搬到美國,然後到達的第一天就開始全英文溝通。這是那位作者說的最佳策略,最佳方法,照他所說他確實有搬到別的國家住,所以這不是紙上談兵。做不到的話,那麼就用次佳方法,基本上是在自己的國家想辦法每天沈浸在外語環境裡頭,比如我當初除了找美國人做語言交換,也有找學校裡頭認識的美國人教授練習會話(問問題,交談等),另外也花錢上英語會話課,也想辦法在上課前下課後找機會和美國人老師談話。我那時還沒有網路,現在的話如同那篇文章說的可以用網路找練習會話的對象或是上課。

練習的內容,他文章一開始也說了,是從零或是幾乎無程度開始練習起,所以他也是從簡單會話開始練習起。我的話我當初是想像我自己是個三歲小孩,那麼一個三歲小孩會說什麼話?所以我也剛好是從簡單的會話開始練習,剛好符合他的方法。方法細節的話可以看他的文章,找 The Best Strategy 列的那五點。次佳方法也是以這五點為基礎然後依照你自己的環境調整。另外他也有提到開始時不需要非找外文母語的人不可,因為一開始練習是很簡單基本的對話,外文母語的人恐怕會覺得很無趣。比如我以前在台北上的會話課有學員之間兩人一組的對話練習,這也符合那作者方法的要求。他也說如果你找的人(不管外文是否母語)不想配合你的話就另外找人。

他另外有提到第一天就開始全外文溝通的重要性。他和我的經驗也相符合。我初到美國讀研究所時主要的朋友圈是台灣留學生,大家都是講中文。有次我跟個朋友說我們多練習講英文吧,他也同意,只是中文講習慣了,突然只講英文感覺實在很奇怪,然後就不了了之。相較之下,在來美國前我有個通信多年的算是在美國長大的筆友,我們的父母認識,我來美當晚她打電話來問候,我們一開始就是講英文,之後我們見面出遊也都是講英文。她會講中文,只是我們一開始就講英文講習慣了,我之後也沒想到要換成中文對談。她後來有說她是刻意幫我多練習講英文,反正這正合我意。總之那位作者說不馬上開始的話就會有意無意的拖,這一拖下去就……

那麼無法出國住,無法做到第一天就開始全英文溝通怎麼辦?

這就是他文章裡說的次佳方法,我相信很多人已經有在做或是有聽過,像是(上網)找家教,找語言交換等等,差別是如前述的一開始就全英文,然後想辦法增加次數和練習時間,越多越好。比如我那時還沒有網路,我去台北上的會話課每週三天,一次三小時,以及學校的英語會話社活動(後來的上課形式和會話課的一樣,都是按照會話教材老師上一陣子後就分組對話練習)。那時好像是一個禮拜一次,一次兩小時吧,不大記得了。其它時間我儘量每天找機會去和認識的美國人教授(他也是會話社老師)問問題、交談。

他文章裡頭還有提到事先的準備。這個的話,有上過國中的(甚至是國小英語課程)就可以略過這步驟。

有人可能會問,那麼英文文法呢?如果你覺得重要的話那麼就讀,只是不要反客為主,不要把這當成主要的目標,不要把你練習說英文的時間大量佔去即可。

算是一個比較,也是沉浸式學習法。多年前我認識一個曾在台灣待過兩三年的摩門教傳教士。他的中文說的好就不用說了,難得的是他的中文還帶些台灣腔,聽起來就很親切。和他熟了之後我問了他這個大家都很想知道的問題,他的中文如何說得那麼好?是不是他們有什麼秘傳的學習法?他說也沒有啦,去台灣之前他們是有上簡單的中文課程(*1),他說這沒有什麼特別的。他說到了台灣後除了頭三天(*2),之後就是全中文溝通,當然教的是其他的會講中文的老鳥傳教士。

我不知道他們現在是否用一樣的方法就是。

(*1) 相當於前文提到的事先準備
(*2) 對比前文的第一天就要全外文溝通。我想兩者的差別是前者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後者則是別人強迫要求,想拖都不行

總結 (目標外語:英文)

最佳學習情況就是到美國、英國等國家住一段時間,且到達的第一天就要全英文。這樣子想,你講越多的中文就佔去越多的英文學習時間。

次佳學習則是找人、找家教、找老師等練習每天講英文。遇到不會的「簡單會話」就用 Google Translate 或是查字典。有額外想加強的地方(*3)就自己查,自己練習,但是不要佔用超過 50% 的時間。

作者最後說了,這方法之所以困難是因為一般(程度還不夠的)人一開始就把目標設定為能講流利的英文,所以會無法忍受這種練習簡單會話的方法。這沒辦法,都還不會走路就想飛本來就行不通,該度過,該練習的階段還是要度過。


(*3) 那位作者自己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他學西班牙語。讓他很困擾的是單字(比如動詞)的詞形變化,比英文動詞的時態、單複數等的詞形變化還要多,還要複雜,所以他另外買這方面的文法題本來練習。另一個是中文。中文字(動詞)沒這種詞形變化,但是中文字彙繁多,另外中文口說的四聲他一直無法念得很好,所以他自己加強這兩個。

說到中文的四聲,我曾認識個朋友,在交談時他問我的中文名字,他聽了後馬上完美複製唸了出來。這讓我很吃驚,他說他大學讀的是聲樂,所以音調抓得很準。這讓我想到這之前認識的另一個朋友。他也是問我的中文名字,他聽到後說那聽起來像是在唱歌。


Banker

Years ago I submitted a true funny story to Reader’s Digest. At the time, it was $100 a pop if accepted.

I didn’t hear back from them.

What I’m about to write isn’t it, but I think it’s funny too.


Not long after my brother moved to the US, one afternoon a man came to the house. My bother, home alone, answered the door.

His English wasn’t very good at the time, but he got the gist of their conversation. So the man’s father was the developer who built the house, and the son was now in the trade. He came to ask the residence, my brother, if he liked the house.

My brother gladly gave him feedback, but one thing bothered him when the man first introduced himself.

“I know you are a developer. You build houses. But why are you a banker?”

“Banker is my last name.”

 


I can’t find the funny story I submitted years ago, so I start from scratch. Here goes.

----

A friend from Taiwan newly arrived in New Haven, Connecticut to attend his grad school. I told him I could show him around Boston because he was just one state over.

“It’s Exit 30,” he told me where his dorm was off route 95. “I can see the sign from my room,” he assured me.

I was skeptical however, because according to the map, Yale University was nowhere near Exit 30. I drove down anyway, and of course I didn’t take Exit 30. I found his place nonetheless. After our dinner, off we went back to Boston.

“Look! It’s Exit 30,” he pointed at the sign when we were on 95 driving by an exit. 


 


Reader's Digest

一個不錯的練習英文材料。要讀完整的文章故事的話,到他們的網站找 True Stories:

https://www.rd.com

https://www.rd.com/real-life-stories/

 

Calibre 的 Fetch News 有 Reader’s Digest 可以選(搜尋 “Readers Digest” – 第一個字沒有一撇),下載成電子書來讀。

 



RD.COM → Humor → Funny Stories & Photos
2月28日的一篇很有趣的故事:
A Hangover, Missing Hotel Staff and a Horde of Angry Guests: This Is the Craziest Hotel Stay Ever

沒記錯的話這是發生在去年的一件事,有上新聞。三個旅客到了一間旅館時發現櫃台沒人,他們不像一般人要嘛就是在一旁等,要嘛直接離開另外找一家入住,而是代替櫃台回電話,處理櫃台業務、辦退房等等。這篇文章有更詳細的經過內容。

 很可惜,故事裡頭沒有交待是誰盜刷那些房客的金融卡……

我都唸 IKEA

‘Vur-Sah-Chay’: 20 of the Most Commonly Mispronounced Brand Names

While IKEA comes in sixth on the list, its actual frequency of being mispronounced could be considerable. The Swedish-based ready-to-assemble furniture brand is often thought to be pronounced eye-kee-uh: The company recently confirmed that it’s actually ee-keh-yah, though U.S. commercials still use the former. (IKEA says it’s “absolutely OK” to use “a local accent” when pronouncing it.)

確實。IKEA 在美國的廣告如前述是用 “local accent” 唸的。

開頭網址裡頭的 20 個完整品牌念法。(第16個其實也算是用美國的 “local accent”)

  1. Porsche (“Porsh-aa”)
  2. Nike (“Nigh-key”)
  3. Hermès (“Air-mez”)
  4. Louis Vuitton (“Loo-ee we-taahn”)
  5. Hyundai (“Hun-day”)
  6. IKEA (“Ee-keh-yah”)
  7. Audi (“Ow-dee”)
  8. Yves Saint Laurent (“Eve-sanh la-rahn”)
  9. Givenchy (“Jhee-von-shee”)
  10. Versace (“Vur-sah-chay”)
  11. Peugeot (“Poo-zhow”)
  12. Adidas (“Add-dee-dass”)
  13. Bvlgari (“Buhl-guh-ree”)
  14. Gucci (“Goo-chi”)
  15. Nutella (“New-tell-uh”)
  16. Huawei (“Wah-way”)
  17. Balenciaga (“Bah-len-see-ah-gah”)
  18. Moschino (“Mos-key-no”)
  19. Tag Heuer (“Tag-hoy-yer”)
  20. Adobe (“Uh-doe-bee”)

重操舊業

話說前些年我買了台美金 $25 的三合一噴墨印表機。其實我平常很少在列印,只是更早之前買了共五千張的「免費」印表紙,當時是為了列印電子書來看,但是在買了電子書閱讀器後需要列印的需求幾乎降為零。這麼多年過去了,那些印表紙丟了可惜,放在衣櫥裡一直佔空間也不是辦法,所以前些年在賣場看到便宜的印表機就買了下來,多少把那些印表紙用掉一些。

問題是這印表機附送的墨水匣裡頭的墨水含量很少,我印了沒多少張墨水就沒了。一陣子後我在線上買了便宜的相容墨水匣,也是沒印多少張墨水就沒了,而放在衣櫥裡頭的印表紙根本沒動到,因為很多年前拿出來的一個五百張紙包裝還沒用完。

去年底我又在線上買了更便宜且「號稱」墨水容量更多的黑色相容墨水匣(這次我不想用彩色墨水)。現在比較不一樣的地方是因為我的老花眼,電子書閱讀器閱讀起來已經不像十年前那時那樣的方便,所以現在有時候我會把文件的字體放大,然後列印,方便閱讀。這陣子我列印的頻率也比以前多,至少又消化掉了一部份印表紙。

今天稍早又下單買了黑色墨水匣填充墨水。單靠現在的墨水匣能消化的印表紙還是有限。反正填充墨水也便宜,效果差的話直接丟了就是。

喔,我前頭說的五千張印表紙為什麼免費呢?因為有等價的折扣券。我猜賣場是為了消化庫存吧,那一陣子常遇到這類促銷。

出於好奇,我把 114 學年度英文試題列印了下來。又多消化了幾張紙。

 


終於等到把墨水用完,用了填充墨水灌了約10 ml,失敗。我一直在想,我的步驟和網路上看到的教學影片一樣,怎麼會失敗?後來找了同型號墨水匣拆開後的圖片來看,看看是不是漏了什麼。一開始還想不出哪裡出錯,我一度還懷疑買到填充墨水假貨。後來想到教學影片裡頭有稍微提到墨水匣裡頭有個隔層,墨水針頭要刺穿,我這才突然想到我在灌墨水的時候,針頭有碰到一個硬層,我以為那是墨水匣底層塑膠......如果那就是那個隔層的話,那麼我灌的墨水該不會是灌到隔層之上的空間,墨水根本沒有灌到裡頭?!

我另外拿了一個放了約兩年的空墨水匣來做實驗。我先用個工具把那隔層刺穿,這次針頭確實更深入。灌了約 4 ml 的墨水後開始清噴頭,用了不同方法清了很多次,慢慢的印出來墨水越來越多,最後終於到了算是可以辨識的列印程度。不是很完美,但是至少證明了這次的方法總算正確了。

這讓我想到很多年前我也用過一次填充墨水,那次的結果也是失敗,看樣子那次的墨水匣也是沒有確實填充到墨水......


 

Smishing

Definition for Smishing: A social engineering attack using fake text messages to trick people into downloading malware, sharing sensitive information, or sending money to cybercriminals. "Smishing" combines "SMS"—or "short message service," and "phishing." "Phishing" generally pertains to attacks on the internet, email, or websites.

我們麻州最近很多人收到如下的詐騙簡訊:

光是我就收到兩個。這陣子電視新聞也一直在報這詐騙消息。

Banished words 2025

https://www.wric.com/news/list-the-overused-words-banished-for-2025-by-a-michigan-university/
Without further ado, here are the 10 words that Lake Superior State has banished for 2025:

  • Cringe
  • Game changer
  • Era
  • Dropped
  • IYKYK (If you know, you know)
  • Skibidi
  • 100%
  • Utilize
  • Sorry not sorry
  •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