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1)

http://www.ldoceonline.com/dictionary/register_1

      高一時我們有堂聯考不考的課,叫做地球科學(希望我沒有搞錯)。有次上到當時最新的科學知識,那就是物質組成的基本粒子"夸克"。老師講著講著突然班上有個同學冒出一句「那你真的懂這是什麼嗎」,我們老師也很乾脆的直接回答「不懂」,然後這位同學不甘示弱的又回了一句「不懂還教」。
      如果你是這位老師你該怎麼辦?當時我們老師要他站起來,然後問他「你敢說你學過的東西你都懂嗎?」我們老師也沒發很大的火,只是讓他站個十秒鐘(我忘了他有沒有回答)就讓他坐下,接下來繼續上課。
      如果當老師的一個要素是要「真的懂」所要教的所有東西,那麼這世界上恐怕沒幾個人能當老師了。台灣的小學老師本來是由師專畢業生擔任,好幾年之前改為小學老師要有大專/大學學歷,那麼這之前的小學學生是不是都是由不適任的老師教授課業?換句話說,這些小學生全部都程度低落,全部都上不了國中/高中/大學 /研究所?當然不是這樣。我借用下方這link的演講前頭部份提到的:
http://www.azargrammar.com/authorsCorner/2008Panel_Intro.html
      「有那程度」和「能夠教授」是兩回事—一個英文語言博士有英文專業知識,但是不代表他能夠教授英文,特別是當對象是英文非母語的人。而能夠教授英文的人也確實不用非得俱備「絕對的」英文知識才能教授--這包含絕對100%正確和100%全部的知識涵蓋範圍。
      我曾在網路上看過這個說法,背景是一些人在爭論某個英文說法的正確性,然後有人就說如果真的要判定某說法的正確性,那麼應該去問(母語是英文的)英文語言學家/博士(言下之意就是其他人根本沒那學識背景,所以那些人沒資格發言)。很巧的是我曾在 AUE 上讀到一個主修是語言學的人說這樣的話(*1),他說呢他的語言學教授曾跟他們說語言學家主要是在分析語言的使用情況而不是判定某說法的正確與否。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用我們中文來說吧,網路盛行後出現的「偶」--比如「偶好想吃雞排喔」。這用法其實沒有所謂的「對錯」,有的只是是否適用於特定的場合。如果這是「對錯」問題,那麼大家應該也把上網時間花在「糾正這個錯誤」上頭,但是為什麼這種無聊人幾乎不存在?但是同樣句子出現在學測作文裡頭,那麼這會被打錯,因為這用法的使用場合不對。一個語言學家會做的是對這用法的形成/分佈情形/使用情況加以分析和歸類,我想應該沒有語言學家會無聊到到處去留言更正年輕人在網路上之間的對談吧。既然沒人無聊到時時刻刻糾正別人網路文章/留言的所有中文錯誤,那麼為什麼換成了英文就要套用「絕對單一性的正確」?
      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很多人仍是以為英文只有「一種」。我用中文的例子來說好了。一般人到了國中程度(或是程度好一點的小學生)已經有能力判別不同的「文體」(*2),比如報紙文章有特定的文體,課本上的書寫文字也有個特定文體,朋友之間的文字/口頭閒談也是一種,在正式場合發表演說也有一種,到菜市場買菜時和菜販之間的對談也是一種分類,這些「文體」之間有重疊,沒有重疊的部份如果用錯場合那麼就是「不適當」,但是未必一定是「錯」。這在國中英文新教材推出之後更凸顯這個問題。

<<待續>>

(*1) 等我有空找到原貼文再補上
(*2) 我要說的其實是包含”口說”和”文字”兩種,只是我不知道中文術語要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