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read a book", but did I finish it?

      我剛讀了dennis0356的這篇blog: http://www.english.tw/space-1448-do-blog-id-4870.html

      關於裡頭提到的A句子:"I read a book this morning." 我直接簡單的說,這句子並沒有明確的說明這本書一定讀完了(也未必一定是拿沒有讀過的一本書,然後從頭讀到尾)。這句子只是單純的交代了幾件事:
1. 說的人在早上期間做了件事
2. 這件事是關於讀了本書--更詳細說則是拿(*1)了本書,然後閱讀書裡頭的內容,可能只讀一部分(如果讀的是本average sized或是更厚的書,一般常人無法做到一個早上讀完)(*2),也有可能整本讀完(比如小朋友讀本薄薄的都是圖畫的書,一般都能很快翻完)(*3)。 至於這是什麼書,書名是什麼則不是重點(也因此用了"a",只說明了是單數的某一本,並沒有特別指明是哪本)
      剩下的就要看情況 / 看內文如何賦予完整的意思。

(*1) 用手拿書算是很普遍的動作,所以我就不另外補充其他的"沒有用到手"的動作
(*2)(*3)這些都可以用"I read a book ....(在某時間)...."來表示。


      至於"I watched a movie this morning / I took a shower this morning" 和 "I read a book this morning"最大的差別在於:
1. 前兩者的完成時間普遍上來說不長。以電影來說90%以上的電影長度不到兩小時,有超過三個小時的更是寥寥無幾。"shower"的話時間更短。不過更重要的是一般常人不會中途離開電影院/洗澡間(少數的例外情況因為不是常態所以不用提),所以對於是常態的(不會中途離開)動作就不需要在日常表達時每一次都額外說明"沒有中途離開"或是"真的有做完"。
2. 至於"read a book"的情況因為需要花很多時間(比如days)讀完的書佔相當大的比例,所以在一般常態上不大容易在一個早上讀完一本(average sized以及更厚的)書,所以這時候要看情況,比如一個四歲的(美國)小朋友這樣子跟我說,我會很快的聯想到他是讀了本只有幾頁的圖畫書。如果是成人 (美國人),我會很容易的聯想到他讀了某本書(的一部分)。
      直接看字典解釋也可以看出差別:
http://www.ldoceonline.com/dictionary/shower_1
2. ACT OF WASHING  an act of washing your body while standing under a shower
.....
take a shower
.....

綠色的字義解說部份配合上"took a shower"也只是: (Someone) took an act of washing his body while standing under a shower ------ 有沒有注意到?字典並沒有對過去式took a shower的表達另外補上"然後關上水龍頭,擦乾身體,走出浴室(前兩者次序可對調),穿上衣服..."的字義說明。這就好像我們講"吃飯",但是不需 要每次都補上"用嘴巴嚼,吞下,不離開餐桌..."等等的說明,因為已經是眾所周知的(日常)習慣表達法不需要每次都說明完整的動作程序。

--------------------------

https://www.usingenglish.com/forum/threads/alex-read-a-book-while-amy-watched-tv.292783/

--------------------------
幾個ESL/EFL論壇的例子:
http://www.englishforums.com/English/PastSimplePastProgressive/bpwvd/post.htm
幾個重點:

1. 用於表示(daily) routine的情況時是很普遍的一個用法(重點在於做了什麼事情,至於有沒有"整本讀完"就不是重點。比如有在睡前讀小說的人只是讀一小段的情況很普遍,這時候在讀完整本書之前仍是每天讀同一本書)
2. the slight ambiguity of "I read a book" (可以看Jussive的第二篇回文。可以配合我開頭說的)
http://www.englishforums.com/English/DailyRoutineFavourite/jchgg/post.htm
這是關於表達daily routine

http://totalesl.com/blogs/stkits/2008/12/12/whats-it-like-to-teach-overseas/
這裡頭提到的"I read a book"(配合上內文)指的是讀了會書(時間太短,不可能讀完整本書。以他的情況來猜也不大可能是讀那種只有幾頁的兒童書)

連音/子音

主題: 2005 Free Software Movement and GNU
http://alumni.ee.ncu.edu.tw/~ee860628/share/stallman.mp3
(看樣子檔案不在了)

主講人在最開始有提到:"I'm a little deaf, so please speak loudly and clearly"。他的耳朵雖然有些背,但是在後來的Q&A,開頭的幾個人所發問的問題主講人並沒有理解上的困難,所以他的"deaf"的情況是還好。

1:22:30開始的地方注意聽那個發問人說的話。主講人因為實在無法聽懂發問人說的英文於是馬上反應,並且在約1:22:50的 地方提到: ".... and carefully pronounce each consonant"

或是下方的audio clip(約30秒前後):



子音如果念不清楚就會造成這樣子的結果.....


我在....大三的時候吧曾陪我哥去台北美加上了幾堂托福課(*1)。其中一位老師是美國人(陶維極),中文講得很好。他說呢,我們美國人是這樣子講話的,於是秀了幾個「連音」的念法。我聽了後當然是「學」了起來。

後來我去別的地方上會話課。第一期因為我都要用猜的,而且我在說英文的時候也沒辦法一次講太多,所以沒什麼好說的。上第二期時情況好些,於是我套用前頭美加那位老師的「連音」法來講英文。剛開始的時候我還沾沾自喜的以為我能用連音的方式講流利的英文,但是有次我私下和會話老師討論時,老師她說她聽不清楚我的有些發音。很有趣的是她說的話和前頭的錄音檔有些像,她也是說我慢慢講的時候就清楚了(事實上連音的念法主要也是用於講話速度快的時候)。因為我講話速度放慢時自然會每個音念清楚,所以老師自然都聽得懂。接著我跟老師抱怨說我無法講得像他們一樣,她於是說: "Try to say it slowly and correctly. It will eventually come naturally."

這句話我真的是受用無窮,比聽那些奇怪的什麼「變音」和「連音」規則好太多了。(待續)

(*1)我只上了約三四堂就沒去了。 我實在是受不了那種授課方式



(很多年過去了,這中間我歷經當兵,工作,到美國念研究所,工作.......接前頭的待續,繼續寫...)

我以我自己親身經驗來驗證,老師她講的是真的。我到美國後約...半年吧,我爸媽被裁員,在他們找到下個工作之前就是申請unemployment benefits。麻州當時是要去Social Security Office面談,我爸媽不會英文,所以我跟著去當翻譯。SSO辦事人員一開始當然要知道我是誰,在我說明我是來當我爸媽的翻譯之後她的態度由本來有些板著的臉變成不住口稱讚我說怎麼這麼難得,居然願意花時間陪我父母來,接著又稍微聊了一下,當她得知我才剛來美國不久之後她好奇的問了句 "How come you don't have any accent?"

我當時也是有些吃驚。我是有回說我來美國前有上了約一年的language school,不過我想我應該沒那麼神。這些年下來我回頭看這往事,我想她應該是指和一般「有口音」的華人/亞洲人比較起來我沒有那些人特有的口音。在那之後幾年有次我跟一位大學教授在電話上交談,當我們談到我的背景時他說如果光聽我的英文(口音)的話他會以為我是來自美東賓州(Philadelphia(費城)/Pennsylvania(賓州))(我當時也是聽得有些狐疑,一來我不知道「那」是什麼口音,二來是我一直都是用以前學的KK(台灣英漢辭典上標的音)來講英文,那麼難道是台灣的KK是賓州口音?(題外話,幾年後有次我在PBS(相當於台灣的公共電台)看到一個 Do you speak American? 節目,裏頭提到美國東北的New England(包含六個州。我住的麻州是其中一個。這和最早的移民有關)一帶英文的特色是在字的尾端的R不發音(類比於我們台灣的中文的話就相當於講國語不捲舌)......
http://www.pbs.org/speak/transcripts/1.html
[quote]
ROBERT:

LABOV BELIEVES PHILADELPHIA SHAPED AMERICAN SPEECH MORE THAN ANY OTHER CITY, BECAUSE IT WAS THE ONLY EAST COAST CITY ORIGINALLY TO PRONOUNCE ITS Rs. AND THAT R-SOUND, THAT SO TYPIFIES AMERICAN ENGLISH, MIGRATED WEST.
[end quote]
<<待續>>

在美國待了多年後,我最開始注意到我部份字念法改變(其實我也是事後刻意去注意才發現的)是類似這種念法: som'm (something),以及 ....

<<等我有空再繼續寫....>>

JUDGEMENT DAY

INTELLIGENT DESIGN ON TRIAL
昨晚在PBS頻道上看到的,長度是兩小時。我個人最喜歡的是Chapter 10那段。
這 件事幾年前出現在新聞上時我沒有很注意後來的發展,只是斷斷續續在新聞上聽/看到"intelligent design"如何如何。看樣子整件事拖了幾年後總算告了一段落。

The boy bringing the milk ... A mistake?

      PEU第一版不大好找,不過我還是透過圖書館網路在另個town的圖書館找到,也訂了。昨天出門要去拿書時還在"黑冰"上頭滑了一跤,唉...。主要是下面這句子(詳細的看下方附圖。第三點的部分):
"The boy bringing the milk has been ill"
      至於書上那部分的內容理解,我拿這例子到AUE問(點上頭的那句子的link)。不出我所料,Swan並不是說這句子是完全的錯誤 -- 他主要是說如果是要表達"non-progressive"的意思時但是卻用上述的表達progressive的方式來寫,那麼就會有問題。換句話說,只要有適當的內文,那麼前頭的句子並沒有問題。

      下方這個link裡頭也有人提到類似的理解:
(click me) (這頁的第二篇M.M.提到: "Swan only means that .... However, .... it's not wrong, though it may be ambiguous."
      另外就是這句子(和相關章節的內容)只有第一版有。第二和第三版這句子不見了,"Typical mistake"的字樣當然也沒有。相關章節的解說也移到別處且內容也簡化許多。我的猜測是作者認為這例子和字樣不妥,容易造成誤解,所以在後來的版本拿掉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第三點的最後Swan寫了個"Note, however, ..... a very complex area .... is not yet very clearly understood"。我想,也許是因為這關係在後面的版本Swan就不再額外解說第一版這部分的progressive/non-progressive分別(有後來版本的書的人可以找 relatives ...: advanced points -> reduced relative clauses)





BBC Learning English也有一個。下方link網頁的最下方:
http://www.bbc.co.uk/worldservice/learningenglish/grammar/learnit/learnitv106.shtml
那個說明很重要: "Note that ....",千萬不要漏看。重點是在當你要用限定關代表達一個"completed action"時就不要那樣子使用(因為已經"completed",自然不會有"仍在進行")

以最後的那個錯誤例子來說(我補完整句): NOT: The girl falling down cliff broke her leg. 這句是"NOT"的原因是整句的意思非常古怪,這似乎在說:
  • 是"正在掉下來的那個特定女孩喔"....(不是我旁邊站著的那個女孩,不是跟她一起掉下來的男孩,不是.... ??)
  • 是那個"特定"女孩腿斷了--- 換句話說這個正在掉下來的女孩在落地之前已經斷了腿(不是跌落cliff造成的?)
  • 這個cliff恐怕很高很高,因為說話的人居然能在這女孩跌落cliff的這過程之間講完整句
  • 有什麼特定理由在這危急時分要這樣子交代?一般常理就算不是嚇呆,嚇得尖叫,至少也是趕快呼救
  • 其它(?)
即使你確實是要表達這些意思,但是這實在是太詭異,一般常人(英語人士)不會認同這是尋常表達。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把這錯誤句子的句型當成是通例,以為用到這句型就是錯的。比如BBC這網頁之前的例子就很正常:
The train now arriving (= which is now arriving) at platform 1 is the 6.36 from Newcastle.
(意思上也確實是指"is now arriving"的這個特定train)

總之如果你還無法掌握那「語感」,那麼就不要亂用(很多時候英文不同句型/用法之間不是像數學公式那樣"無意識"的 A = B 就直接代/轉換過去)。 如果還是想「試」,那麼最好跟著「他們的習慣」用(畢竟大多數人是想寫出讓英語人士讀起來覺得通順的英文,所以就不要去理英文不是母語的人的看法)。比如確實是要用progressive的意思來特別指明(/限定)特定人,這時候用現在分詞的簡化寫法就比較不至於出問題。

另外我要提醒的一點是未必所有的英語人士會這樣子認為(換句話說會有爭議(*1),比如下方的link(s)就有不同的意見,說「可以」的算是少數),但是對learners來說(其實對他們一般英語人士也是一樣)避開有爭議的表達法遠比硬套/硬用好的多。The girl who fell down the cliff broke her leg. 意思不是很清楚?這樣子清楚表達絕不會有爭議。


(*1)以GMAT來說(這考試的對象本來就是英文為母語的(美國)人),有爭議的用法一般不會是答案。這理由其實也很單純,畢竟正式文件的要旨是意思表達精確、清楚,不能造成某人以為是這意思,另外其他人以為是那意思,或是認為根本是錯誤,所以這時候就不要去硬辯「只有某些人」認為是對的用法(因為只有部份人,所以才有所謂的「爭議」)。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alt.usage.english/msg/7379089fd7a98a32
(裡頭的M.H.母語不是英文,仍是個learner)

(同一串 "I am surprised ....", "I hesitate to disagree with John ...")
(以及之後的大致上是... not the only interpretation ...)


另一個相關的 https://groups.google.com/d/topic/alt.usage.english/Ap5oINkwA5Q/discussion

----------
Google Books
A Semantic Approach .... : who has vpp, having vpp, "who is having vpp"?
".. verbs which refer to present time  through the be ... -ing imperfective auxiliary, ..."
(my note: e.g. "sack"
The managers who/that sacked firemen have saved money for ...
The managers who/that are sacking firemen are saving money for ...
also
extraposed clause / a restrictive clause ... moved to the end ...
)

---

https://dunchee.blogspot.com/2015/09/relative-clause-extraposition.html

------------------
Google Books
Hart's English Grammar: A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1849

The man having finished his letter, will carry it to the post-office.
"having finished" contains precisely the same meaning .... conveyed by the expression, "when he has finished."

--------------------
https://www.englishforums.com/English/ToCalifjimReducedRelative-Clause/hhjvl/post.htm


https://www.usingenglish.com/forum/threads/is-i-know-the-girl-dying-yesterday-grammatical.292285/



我只稍微瞄了一下那網頁的內容(開頭部份有些怪),所以我只針對你寫的這句。確實是有這「現象」(特指的情況),而能與不能並不是「絕對」的問題,而是要看整句的意思(倒是那個有progressive意思的情況仍是在)

換句話說除你是要表達那個正在跌落(仍在這過程)(The girl falling down ....)的那個女孩...(比如在跌落之前)本來就摔斷腿(不是跌落造成的--這是多種可能解讀之一) (但是問題是這樣子的意思表達怪異,雖然不是不可能(無法證明人類歷史上沒人這樣子表達過),但是確實是不尋常,也因此稱之為「不能」這樣子簡化),但是這樣子的句子的意思就和原來的句子的意思就不一樣,也換句話說這不能稱之為原句的簡化。不論如何,光是("The girl falling ... broke her leg")這意思的 ambiguity 就無法使之成為首選。

Doggy bag

這照片是在我看到下列第一個討論串不久之後拍的:
..... say 'doggy bag'?
...... "doggy bag"

說起來也很有趣,"doggy/doggie bag"這名詞是以前在國高中時學起來的,但是我來美國這麼多年還沒聽人實際說過。後來看了上面的討論文發現不同人在不同的地區會有不同的經驗,不過裡頭 倒是沒有人說"doggy/ie bag"這說法在日常中仍是很普遍。是有,也聽得懂,只是會使用的人很少了。如果要知道一般的/更普遍的說法,那麼點上頭那兩個links(或是直接點第 二個,第三篇),裡頭有些人有提到。

至於上頭那照片,那次其實也很有趣。那間餐廳其實開很久了,但是不知怎的我就是不會想要去。後來有次朋 友突然說要去那間餐廳,於是我就跟著去了。那個紙袋子是我們一坐下後waitress "Dee Dee"放上去的。紙袋上寫的是"bone bag"。關於這,我有跟朋友稍微提一下,我說這該不會真的是丟骨頭用的吧(這間餐廳主打BBQ),他倒是不置可否。話說回來,這袋子如果真的 是"doggy/ie bag"也太小了...

後來我再去這間餐廳時他們就不再事先給那bone bag。朋友有要把吃不完的食物帶回家,餐廳用的仍是一般常見的保麗龍大餐盒。

I spent money "to buy" something

這篇文主要是關於下列這句子的usage

"I spent one hundred dollars to buy this skirt."

我拿到AUE那邊問,共問了兩個句子(*1):
(NOTE: 就像中文是我們的母語,我們看到一個中文句子時,會針對這個特定句子的內容去理解,而不是用「句型」去想。這句子也是一樣。換了字的話(比如... spent money to help people ...),那麼這些英文母語的人會有不同的解釋/(意思)理解) 

https://groups.google.com/d/topic/alt.usage.english/VUahJmrp6po/discussion

"I spent one hundred dollars to buy this skirt."
"I spent twenty dollars to buy this skirt."

回答的英語人士很踴躍,解讀不是都一樣

大致上是:

1. 有些人認為口頭交談的話是還好
2. 若是書寫的話問題較大
3. 有些人是認為即使是口頭說也不是很好
4. 其中的alan直接點出問題. Robert Bannister以及Barbara Bailey是直接理解為"不是表達裙子價格"的意思
5. 有相當比例的人無法很確定這句子的意思到底是什麼
(句子的意思並不一定是花了xxx錢買了一條裙子,或是這裙子的價格是xxx)

剩下的有興趣的人可以點前頭的link去讀。會出現不同解讀的一個理由(這是我靠自己的語感去體會出來的)是"spend"和"buy"意思上過於同質。花錢( 買) vs (花錢)買 :花了錢就是要買東西,所以對花錢本身來說已經隱含了的這後續動作意思,也因此一般的"spend"表達不需要多餘的又補上 "to buy"這後續動作說明。而不是習慣表達的句子對母語的人來說就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也因此會出現多種不同的解讀。

最下方的 link 是我問的換了別的字眼的句子情況。


(*1) 我剛開始用"$100"問的時候,回的人是理解為這是個"rant"--抱怨價格太高了。為避免是因為錢數的關係造成的特定的理解,我另外問了個價格較低 /一般的句子

-------
至於 "I spent one hundred(/thirty/twenty) dollars buying this skirt",有興趣的人可以看Tony回的那篇:
[quote]
... , but the normal structure of that sentence
is "I spent thirty dollars on that skirt".  Or, even, "I spent thirty
dollars for that skirt.
[end quote]



相關的,關於 time 的用法:


"spend money buying?"
 https://groups.google.com/d/topic/alt.usage.english/1b_VC25sV4c/discussion


spend sth + V-ing / to V
 https://groups.google.com/d/topic/alt.usage.english/MJ67bZs6lcU/discussion

old post in html comment below

that-clause, appositive, "not?" right after

http://grammar.ccc.commnet.edu/GRAMMAR/grammarlogs4/grammarlogs505.htm

Q:
....
Example: This is the story and truth of the entire situation, that you may know why I have done the things I have done thus far.
....

A:

"Story" and "truth" would be twin branches after the linking verb, the dual predicate. The "that clause" that follows (which contains two modifying clauses unto itself, "why I have done the things" and "I have done thus far") seems to be an appositive for the double predicate. (In fact, "story and truth" can probably be put on one line, as a singular entity, sort of like "macaroni and cheese.")


遠東時事精選II:

On Flores Island, for example, skeletons have been found that prove the existience of rats as big as dogs, and elephants as small as ponies.


http://alt-usage-english.org/excerpts/fxthatvs.html
... when the relative pronoun is separated from the antecedent:  "This is the only book in my personal library which I haven't read."

Useful Web Sites; Phonetics

我以前有bookmark過,但是丟了。最近又找到:
http://www.uiowa.edu/~acadtech/phonetics/
點選"American English"(或是美國國旗) -> Phonetics: The Sounds of American English (應該是和我以前學的KK音標一樣)
有發音檔,圖形,嘴型短片等等


其它的links:Intro B: Useful Web Sites for AUE Participants

Context很重要,但是..(2)

      另外一個情況則是問的人大概是想省去打字的麻煩,所以當被問及能否提供更多內容時,問的人會「用自己的話」以簡短的中文或是英文說「啊上下文就是某人要做某事啊所以說這話」,但是很多時候他們卻是記錯/理解錯誤/僅記得非重點部分。

      我用我哥來舉例子好了。我哥有時候會問我些英文問題,一般是他在看電視時聽到某個 phrase,於是在事後碰到我時會問我那是什麼意思,而我也常要求他說 context 是什麼,因為光聽那個 phrase 很難說明那意思是什麼。我哥也很配合,只是他都是以自己的印象用中文說出來,但是幾乎每次我在聽他說之後我還是無法把他說的內容和那個 phrase 配合上。有時候我會反問他「你確定你沒有聽錯」,或是我會說「不大可能會是那種情節」,這時他往往會露出那種出於自我防衛的(臉色稍微陰沉的那種)表情說「沒有/就是那樣/我沒有搞錯」。

      上個禮拜吧,他來我這邊作客。我在客廳看電視時他正在廚房和我的老美房東(以下我用 Mr. A 來表示)講話,突然我聽到我哥問 Mr. A "Catch"(*1) 是什麼意思。突然這樣子一個字出來當然不容易回答,於是我哥接著說 "Someone lost his job. And a human resource asked him 'What's the catch?' Catch. What does it mean?" 這時我就聽到 Mr. A 用帶有疑惑的語氣說 "No ....",接下來 Mr. A 先是想直接解釋,但是解釋不出來,接著就想找個合適的 context 來說明正確用法,但是一時之間他也想不出來,於是我踱步到廚房說 "For example, someone is giving me a car for free. I think it's too good to be true, so I said 'What's the catch?'",接著Mr. A 說 "That's right."

      雖然我提供了合適的context,但是這仍是沒有解決我哥的問題(他還是不懂),於是我問他那對話到底是在哪聽到的。經過他的一些敘述後我找到了:(有興趣的自己看)
http://www.imdb.com/title/tt0328107/quotes
Samuel: Your resume is quite impressive. ....

http://www.learnersdictionary.com/search/catch
(noun) 1 .....
果然,是我哥自己搞錯,沒把完整的原英文 context 記清楚。

      總之很多時候在引述內文的時候能夠做到 "verbatim" (一字不差的轉述)是很重要的,不然要是記錯或是有誤差,那結果是自誤也是誤人。

(*1)  因為發音的關係,他一開始是念成"kEtch"。Mr. A聽不懂。後來我哥直接一個字母一個字母拼:C-A-T-C-H,然後Mr. A才說"Oh, cAtch".


相關閱讀 : Context很重要,但是..(1)

Context很重要,但是..(1)

      Context,中文有些人是講「內文」,有些人是講「上下文」或是「前後文」,總之不管是那種翻法,context 能幫助了解文章裡頭的某一特定內容(或是看看Longman字典上的說明)。(很多時候context並不是「文字」-- 凡是能幫助理解的都可以是"context")

     問題是在於很多人似乎以為「內文/上下文/前後文」是只有在同一個句子/段落裡頭才算,所以這時候問問題的人常常說「沒有其他的上下文」了,而這時候我也會這樣子說:(以下斜體字部份都是 paraphrasing,我不記得我之前在網路上寫的完整內容)
除非你那本書/報告除了你問的那幾個字之外全部都是白紙,不然的話不可能沒有上下文的
      而我得到的回應就我記得的:
1. 你不要再逼我了,真的沒有....
2. 你到底有沒有認真讀我的貼文內容?我已經說了沒有內文 (-- 這類回應我好像碰到兩次)
      其實我也不是每次碰到有人說「沒有上下文」時都會問。大約在第四次我又碰到這情況時,為了避免再次的雞同鴨講(或是被兇),我另外加了個敘述:
或者是你用數位相機把那頁面拍下來,然後貼在網上,這樣子也方便辨識
      這次的網友就很願意配合(我在這裡很感謝他願意花時間拍照和貼圖片)把拍好的照片貼在網路上。我看了之後(所謂的有圖有真相),果然,跟我想的一樣,他真的以為是要在同一句子/段落裡頭的文字才算是 context:
Note: 原圖片的寬度沒有包含整個paper段落,換句話說,"The company ..."這段落的後頭一小部份無法讀到。我在做這截圖時也只取了段落左方主要的小部份(避免侵犯著作權)


      這位網友問的是 "Practice context" 的中文翻譯/意思(很巧的,問題裡頭也有個 context 字樣),而這是他的 paper 裡頭的一個(副)標題。(他認為)因為這是標題, 所以不是句子也不是段落,也因此沒有「內文/上下文/前後文」,他還特地在 Practice context 和下個段落間的空白處標了個 " --- this is ....." (他想表示 "Practice context" 的後方/下方真的是空白,沒有 context 了)

      於是我跟他解釋接在 "Practice context" 之後的整個段落(由 "The company regrets ...." 開始)就是它的後文(context),那整個段落就是在解釋/說明那標題的意思/用途等等。(因為他沒有給完整內文,所以我只能讓他自己去讀)

      像這種宣稱「沒有內文/上下文/前後文」的情況我碰到的機率不低,所以我乾脆用這例子寫個 Blog,所以呢以後我再碰到這情況時就直接給對方看這篇,這篇裡頭有圖有文,應該夠清楚,也省得我一次次的說明....(或是避免被「青」)

---------
相關閱讀: Context很重要,但是..(2)